臨朐嵩山

臨朐嵩山

主峰海拔760餘米,是臨朐縣境內第二大山。自古即有“嵩高遺峰” 之稱。

概況

主峰海拔760餘米,是臨朐縣境內第二大山。自古即有“嵩高遺峰”之稱。史載“山勢高

臨朐嵩山臨朐嵩山

大,北面三峰排闥而立,狀如屏,中峰高矗,聳然獨尊。”逶迤磅礴的群峰覆壓臨朐、沂源、淄川三縣(區)之域,山巒峻拔崔嵬,壑深谷幽,清泉碧流,秀幽險奇,四季景色,美不勝收。嵩山主峰區,景點有龍泉寺、五指峰、望月石、少室頂、大峪谷、西峪溫泉、齊長城等三十餘處。

景區簡介

中國首批國家風景名勝區

嵩山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全國文明旅遊風景區示範點、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國家預備名錄),嵩山少林景區是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東方文化聖山嵩山
嵩山——36億年前歐亞大陸露出海平面的第一塊陸地!

嵩山——中國佛、道、儒文化的策源地!

嵩山——炎黃祖源,夏、商、周等13代建都之地!

嵩山——古老的、神秘的、文化的山,東方的奧林匹斯聖山

嵩山文化圈——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 

《詩經·大雅》贊嵩山曰:“嵩高維岳,峻極於天”,正當其辭。因其“一天一地,一佛一道,一文一武”齊聚一山而聞名於世。一天,中國現存最完好、最早天文建築——元代觀星台;一地,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一佛,佛教禪宗祖庭——少林寺;一道,道教策源地——中嶽廟;一文,宋代四大書院之首——嵩陽書院;一武,中國功夫的傑出代表——少林武術。正是這種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於一身,匯世界地質奇觀於一體的氣勢,嵩山“奧”冠五嶽。

文明初源

嵩山,古稱“外方”、“崇高山”、“嵩高”等,位居中華五嶽之中。嵩山地區是華夏文明的形成中心,踞今約5000年前,華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並活動於此。嵩山的各類神話傳說、文物史跡、古代建築、藝術作品,在歷史上具有初創製度和形制典範意義,凝聚著東方文明傳統的核心理念和突出成就,使得嵩山如同希臘的奧林匹斯山一樣具有崇高的文化地位,成為華夏文明的初源地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故鄉。中國之始嵩山地區是古代之“中國”。公元前11世紀,周公在嵩山陽城“測景”“以求地中”,“宅茲中國”成為“中國”一詞始於嵩山最有力的證據,最終擴展成為國家名稱沿用至今。依託於“天地之中”的文化磁性,使得嵩山成為夏、商、周等13朝古都的京畿之地和古代中國人心目中的精神聖山,故《史記·封禪書》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

文化之岳

“抬腳踢到秦文化,伸手摸到漢磚瓦”,是對嵩山的形象描繪,嵩山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又被稱為“文化之岳”。登封市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18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各類文物史跡多達1127處,是中國第一文物大(縣級)市,被譽為“文物之鄉”和“露天的中國歷史博物館”。擁有中國最早的禮制建築——漢三闕,中國最古老的磚塔——嵩岳寺塔,中國農曆24節氣測定地——觀星台,中國最美麗、最神秘的磚塔——淨藏禪師塔……據史書記載,古代來過嵩山的皇帝有72人,高僧名道40餘人,文人志士不計其數,嵩山即為名副其實的“文化之岳”。

功夫聖地

嵩山是歷代皇帝祭岳巡遊之地,所以留下了許多寺廟,是我國宗教及禪道的勝地。嵩山尤以少林寺名聞天下。少林寺不僅是“武林泰斗”,更是中國佛教的禪宗祖庭。“天下功夫出少林”,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所孕育的少林功夫名揚天下,少林寺據此名揚四海,少林功夫更成為中國功夫、中國武術的代名詞。少林拳始創於南北朝的北魏,盛行於唐、宋、元、明,經了1500多年的磨礪,集眾家之長,汲諸派之精而獨樹一幟。少林功夫博大而精深,以剛、猛、勇、疾著稱,素有“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之說,其最著名的是“六合”原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體現了中國古代陰陽平衡、剛柔相濟、天人合一等思想。少林武僧拳發穿山碎石,腳踏落地生根。久負盛名的功夫套路有少林童子功、羅漢拳、大洪拳、小洪拳等,少林功夫不愧是中國武苑中的一朵奇葩,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品。

自然奇觀

嵩山自然環境秀美,地質景觀奇特,有“自古山川秀,太少無窮奧”之稱。嵩山獨特的地質地貌全球罕見,被世界地學界譽為“五代同堂”的天然地質博物館,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嵩山風景幽麗,景觀秀美,自古便被譽為“仙山”,古籍《山海經》記載:嵩山為“萬山之祖”;嵩山風景名勝區內的太室山、三皇寨、盧崖瀑布、八龍潭等風景大有可觀,其中三皇寨更以奇、險、峻、幽著稱,春夏綠林吐翠,百花芬芳;深秋層林盡染,萬山紅遍;嚴冬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素有“皇寨仙景”之說。

地質遺蹟

嵩山位於華北古陸塊南緣,嵩箕地塊的北中部。地層出露齊全,構造形跡清晰。 

該區基底岩層為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地層,屬海底基性火山噴發及淺海碎屑岩、粘土岩相,岩層遭受區域變質和混合岩化。此後,轉為蓋層沉積,自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早期,主要為海相碎屑岩-碳酸鹽岩建造,缺失晚奧陶紀至早石炭紀沉積。晚古生代中期為海陸交替粘土質岩-夾含煤建造)沉積,晚古生代後期為陸相含煤建造和陸相碎屑岩建造。中生代-新生代早期為內陸斷陷盆地碎屑岩沉積。區內地層層序清楚,徽體古生物遺蹟和古生物化石豐富,接觸關係清楚,岩相、厚度變化穩定,具有穩定地塊的沉積特徵。 

基底岩層經嵩陽運動和中嶽運動改造,表現為緊密的、複雜的褶皺形態,呈近南北向構造。蓋層主要表現為升降運動,經歷了少林、晉寧、燕山、印支、喜山運動,以強烈的斷裂活動為主,褶皺運動次之,多形成近東西向的開闊背向斜。 

各期構造運動均伴隨有岩漿活動。嵩陽期以海底火山噴發為主,基性火出噴髮夾中酸性火山噴發,均受深變質作用而形成變質岩石。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區域變質。中嶽期的岩漿活動為基性火山岩和酸性侵入岩。以後的構造期,岩漿活動微弱。

主要景點

龍泉寺

位於嵩山主峰少室頂下。廟的前身為龍王廟,因廟內有二眼山泉,酷似龍眼,故名。該寺建於西漢,東漢重修,唐末“會昌法難”寺廟大部摧毀,後又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由宏法長老組織重修,始定名為龍泉寺。該寺前後歷經2000餘年,90年代旅遊業興起,為遊覽之便,龍泉寺移址於少室頂東南的南風門口下環山處。古寺隱在萬綠叢中,周圍群峰凝黛,又有老子祠、飲牛泉,松槐密布,清幽異常。

五指峰

位於少室頂南,海拔700餘米。遠望,頗似巨手五指伸屈之狀,人們以其形而名曰“五指峰”。過龍泉寺,沿林間小道,撥棘而登,翻嶺過丘,越溝跨谷,旋轉繞行約1公里許,可直達峰頂之下。仰視其上,岩石危峻,橫斜怒張;俯觀其下,巨石崔嵬參差,高約30餘米。東側有石徑可攀,危岩險峻,荊棘叢生。以手足伏行,借木石攀援,方登至極巔。峰頂由十數塊巨石自然組成,小者體積若屋,大者中部低凹,正看甚似手勢數碼“六”數之形,側看像一手五指,卷屈舒伸之姿,山下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觀察,像握拳伸指,似像非像,耐人尋味。正中大石北側,緊貼其根有松一株,乾較直,枝杈剛勁虬屈,如龍舞蛇行,一派生機,為嵩峰樹木之冠,因其依極頂巨石而生,名“倚峰松。”人至此,無不坐於松側石上,欣賞評論、攝影留念。登此峰,倚石而望,白雲浮游山半,村舍簇簇點點,仰觀日近天低,頓覺身臨太空,可謂“身居凌空非人間”的蓬瀛仙域。

望月石

五指峰下,東北側十數步處有峭崖,自谷底壁立陡起,頂端兀出嶺脊約6米,其上碩石孤聳。石之陰,坡度較緩,因年久日曝,風化坼裂,似多塊組合,棘荊、葛蔴、野葡萄、山花野草擠生隙間,人可賴其相助,拽拉登上石頂。石之東,垂直如削數十仞,略微外突。石之中、下部渾厚闊大,其寬6米餘,上而逐步縮窄漸細,高達9米許。體量長、寬、高、低勻稱適宜,結構和諧而美觀。其周圍環境秀美,背倚五指峰,東臨深谷,兩側松柏雜樹掩映,惟東南顯露藍天一片。遊人至此,不論從任一角度觀看,都能得到美麗的形象、不同的幻感。正視,峭崖與其連同一體,平地怒拔,若城垣屹立,高不可躋。細細揣摩,猶似佛像盤坐。在夕陽壓山之際,背後登高視之,頗像一老者面向東南藍天,抬頭望月之勢,十分生動有趣,故名“望月石”。此處,群松拱衛,頂露平台,立雲空,晚夕登臨,望月賦詩,愜意神怡。

少室頂

嵩山群峰綿連,其中大崮巍峻突兀,為諸峰之冠,昔稱“少室頂”,因其頂下有小石室、蘇仙洞和“嵩高遺峰”石刻而名。

頂之西南側,向下50米處有岩窟,名“蘇仙洞”。洞口面南,躬身可進,空間較狹窄,室內可容三五人坐立。相傳蘇仙公遍游名山,見此背風向陽,人跡罕至,環境清幽安謐,是仙居修道之地,便寄居於此。白天奔波鄉里,為人們祛邪消災,施藥療疾,晚歸洞中,修道煉功,深受廣大百姓尊崇。時過三年,不詳其往,人們感其恩德善行,稱此岩窟為“蘇仙洞”。洞下峭崖間,有唐衛國公李靖題刻,已剝蝕無跡。

少室頂,其東北隅有石壁,自山巔至底部一斧直削,高數百仞,俗稱“百丈崖”。崖間罅隙、石坎、孔穴頗多,是鳥類的安樂窩。每至晨夕,百鳥啁啾爭鳴,崖半翩翩飛舞,酷似一所“百鳥園”。循新修石階,攀至其巔,但見滿目玄岩怪石,樹木稀少,惟有矮小的側柏和荊棘灌叢,強生石縫間,點綴藍天懸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