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2005年成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6年批准為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2008年3月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的驗收,成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目前是臨床檢驗診斷學科設立的唯一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重慶醫科大學檢驗醫學院是我國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的領跑者,重慶醫科大學醫學檢驗系成立於1983年,是原國家教委1983年批准設定的臨床檢驗診斷專業5個首批本科點之一。1984年開始在國內首批招收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生。1986年、1990年分別獲得全國高校首批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1995年批准為博士後流動站;2001年開始招收本-碩連讀臨床醫學(醫學檢驗方向)七年制學生。
主要研究方向
根據本學科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結合學科特點和研究工作基礎,實驗室研究方向主要為3個方面:(1)現代生物醫學技術與實驗診斷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該研究方向重點突出與人類健康相關的臨床檢測和診斷,尤其是疾病診斷與治療檢測的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與重大疾病相關的標誌物篩選、檢測與分析;重點從事新型電化學免疫檢測技術,新型高效臨床生化分析技術,新型高效光譜學免疫分析技術,代謝組學質譜分析,體外診斷的新型分離材料,體外診斷的新型標記材料,體外診斷的新型檢測設備,新型大容量POCT檢測系統、即時檢測與生物感測技術等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套用與開發。
(2)病原微生物致病分子機制及診斷方法研究:針對學科新的生長點,開展微生物與環境(宿主)的相互作用;探索傳染性疾病診斷和預防控制相關的新理論、新途徑和新方法,其中微生物與宿主的相互關係、細菌的自然轉化與毒力表達、病毒性肝炎發病的分子機理、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診斷等是該方向研究的重點。
(3)重大與複雜性疾病如惡性腫瘤、糖尿病、遺傳性疾病和出生缺陷等的發生、發展分子生物機制、分子診斷方法、療效監測的分子標誌物:本方向重點研究腫瘤與糖尿病發生的分子生物機制;研究腫瘤的分子生物標誌、尤其是與腫瘤早期發生、浸潤與轉移、藥物耐受、預後相關的診斷與評價分子標誌;研究腫瘤患者的藥物代謝酶個體差異,藥物代謝酶基因及相關基因的遺傳多態性,尋找腫瘤患者藥物代謝與基因劑量效應的關係,研究腫瘤微環境、遺傳的個體差異對腫瘤個體化治療的影響。研究遺傳性疾病、出生缺陷的分子診斷、檢測手段與方法。
人才隊伍
本實驗室的3個研究方向已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現有教授29名,副教授22名。45歲以下的中青年骨幹全部具有博、碩士學位,具有留學經歷人員21人,占梯隊34.4%。本學科現有“千人計畫”特聘專家1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名,臨床檢驗診斷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1人、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醫學檢驗研究會理事長1名,重慶市“巴渝學者”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3人,重慶市傑青1名,重慶市臨床檢驗診斷學學科帶頭人8名,重慶市分析測試學會理事長1名,特殊津貼專家5名。近五年招收培養博士生76名(占全國臨床檢驗診斷學各學科點總和的近1/2),博士後3名,碩士生242名,本-碩連讀7年制學生162名。本學科在高層次人才培養、學術水平方面皆保持了全國領先地位,在全國臨床檢驗診斷學領域中,充分發揮了的示範和帶動作用。培養的很多畢業生已成為國內三甲醫院的學科帶頭人,是國內臨床檢驗診斷學影響最大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研究條件
實驗室目前下設有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細胞工程研究室、微生物工程室及分子腫瘤研究室、分子探針與蛋白質生物技術研究室、即時檢驗及生物感測研究室、生物分析化學研究室等。已建設基因克隆與重組表達、定量PCR與分子診斷、蛋白質組學、疫苗與單克隆抗體、蛋白質純化與結構生物學、免疫分析及電化學感測器、代謝組學及臨床生化分析等技術平台,模式動物實驗平台。具有較完整配套的儀器設備,擁有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全自動化學發光分析儀、流式細胞儀、螢光定量PCR儀、螢光化學發光酶標儀、螢光顯微鏡、蛋白純化儀、超速離心機等等總價值3500萬元的各種儀器設備。實驗室面積達到了4000M2平方米。添置或更新大量儀器設備,已建成擁有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