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

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

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始建於1911年,是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下屬學院,前身為齊魯大學醫學院、華東白求恩醫學院和山東省立醫學院。 1959年1月,成立山東醫學院臨床部。 2000年合校後,山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部與基礎醫學院合併為山東大學醫學院。 2016年7月1日撤銷醫學院建制,成立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和基礎醫學院。 2017年9月21日,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正式掛牌,臨床醫學院成為其下屬學院。 2017年10月20日,山東大學開始在各附屬醫院設立臨床學院。 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本部位於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在山東大學5所附屬醫院及各教學醫院開展教學研究工作,承擔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臨床教學實習、臨床醫學類研究生教育和其他醫學類專業臨床課程教學工作。 臨床醫學院與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醫院管理處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體制,醫院管理處處長兼任臨床醫學院副院長。

辦學歷史

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864年成立的登州文會館。其前身為齊魯大學醫學院、華東白求恩醫學院和山東省立醫學院。

齊魯大學醫學院在其發展早起即重視臨床教學。1883年,聶會東夫婦在登州文會館建立西醫診所,收徒教授西醫,1892年奉調到濟南創立華美醫院及附設醫校,即今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1885年,武成獻開始創辦青州廣德醫院和青州醫學堂,巴德順則在鄒平的教會醫院設立醫學堂。 1903年,濟南、青州、鄒平三處醫學堂合併為共合醫道學堂,1911年4月17日全部搬遷到濟南,正式稱“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醫科”,宣告齊魯大學醫學院正式成立。 濟南華美醫院更名為齊魯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作為醫學院的臨床教學醫院。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齊魯大學醫學院內遷四川成都華西壩,在華西壩參與籌建“五大學聯合醫院”,醫學院附院滯留濟南,1942年被強占為日軍軍醫院,人員另建濟南市立醫院。 1945年10月醫學院遷回濟南,1948年6月再遷福州,1949年11月遷回濟南,醫院始終滯留濟南。

華東白求恩醫學院始於1944年成立的新四軍軍醫學校,1946年12月新四軍衛生部直屬醫院更名為“華東國際和平醫院”,成為軍醫學校的教學醫院。 1947年更名為華東白求恩醫學院,1948年9月遷入濟南,11月合併山東省立醫學院,華東國際和平醫院則與山東省立醫院合併。 1950年10月更名為山東醫學院。

山東省立醫學院成立於1932年,初稱山東省立醫學專科學校,並設有附院。 抗日戰爭爆發後醫學院及附院遷往四川萬縣,1946年10月遷回濟南。 1948年8月更名為山東省立醫學院,9月被濟南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11月併入華東白求恩醫學院。

1952年院系調整中齊魯大學醫學院與山東醫學院重組為新山東醫學院,下設醫學系。 齊魯大學醫學院附院改為山東省立第二醫院,1957年改為山東醫學院附屬醫院。 1959年撤銷醫學系,改設臨床部。 1978年6月,山東醫學院由山東省劃歸衛生部直屬。 1985年5月衛生部批准山東醫學院更名為山東醫科大學,成立山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部。 1997年5月,山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今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正式開業。

2000年7月22日,山東醫科大學併入新山東大學。次年1月,臨床醫學部與基礎醫學院合併成立山東大學醫學院。 2012年成立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部,醫學院成為其下設學院。2015年9月,山東大學《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撤銷醫學院建制,組建基礎醫學院和臨床醫學院。

2016年7月1日,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正式成立。

學術研究

學科點情況

根據2015年學院本科教學質量報告,臨床醫學院現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7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國家級重點學科:內科學、婦產科學

省級重點學科: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老年病學、神經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臨床醫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臨床醫學

科研平台情況

根據2015年學院本科教學質量報告,臨床醫學院現有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心血管重構與功能研究教育部和衛生部重點實驗室,耳鼻咽喉科學衛生部重點實驗室,精神疾病基礎與臨床山東省重點實驗室。

科研經費及發表論文情況

根據2015年學院本科教學質量報告,當年基礎醫學院和臨床醫學院共有在研973項目8項,在研國家基金項目154項,當年到位縱向經費3580.7382萬元,到位橫向經費49.272萬元,發表論文總數208篇,SCI收錄168篇。

辦學條件

系所設定

根據2015年5月統計,臨床醫學院下設11個學系和9個教研室。

學系:內科學系、外科學系、婦產科學系、兒科學系、眼科學系、耳鼻咽喉科學系、皮膚病與性病學系、神經病學系、醫學影像與核醫學系、全科醫學系、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系

教研室:診斷學教研室(臨床技能培訓中心)、手術學教研室、中西醫結合教研室、腫瘤學教研室、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教研室、臨床檢驗診斷學教研室、老年醫學教研室、麻醉學教研室、康復醫學與理療學教研室、急診醫學教研室

附屬醫院

臨床醫學院主要在山東大學5所附屬醫院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大部分師生常駐醫院。目前在各附屬醫院均派駐有學院管理機構。 根據《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在附屬醫院設立臨床學院的方案》,將在各附屬醫院成立臨床學院,作為臨床醫學院的延伸機構。各臨床學院院長原則上由相應附屬醫院院長擔任。

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一覽
附屬醫院名稱醫院正式名稱臨床學院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第一臨床學院
山東大學齊魯第二醫院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
山東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臨床醫學院駐省立醫院教育處
山東大學附屬千佛山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第三臨床學院
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院濟南市中心醫院臨床醫學院駐濟南市中心醫院教育處

師資隊伍

根據2015年學院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基礎醫學院和臨床醫學院共有專任教師235人,教學輔助人員51人。

教師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4人,山東省“泰山學者”崗位特聘教授 (專家)2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15人。

教學方面,臨床醫學院共有國家級教學名師2位,省級教學名師3位,校級教學名師5位;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運

中組部千人計畫入選者:王興利、秦樾、陳有海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龔瑤琴、陳哲宇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曹義海、王興利、陳有海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龔瑤琴、陳哲宇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張運、陳子江、龐琦、陳哲宇

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畫人選:陳子江

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陳哲宇、高成江、龐琦、魏光偉

山東省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徐大為、崔泰興、唐東起

國家級教學名師:高英茂、於修平

山東省教學名師:孔北華、劉樹偉

國家級教學團隊:醫學基礎實驗課程教學團隊

省級教學團隊:診斷學教學團隊

開設專業

臨床醫學院與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聯合,採取分段培養的方式進行本科生教育,現開設專業有如下。

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與基礎醫學院分段培養學生概況
專業名學制基礎醫學院培養時段臨床醫學院培養時段
臨床醫學(卓越醫生)5年第1-3年第4-5年
臨床醫學(五年制)5年第1-3年第4-5年
臨床醫學(5+3)8年第1-3年第4-8年
臨床醫學(齊魯醫學堂)5+X年第1-3年第4年起至畢業

教學用房

根據2015年學院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基礎醫學院和臨床醫學院共有教學、行政和輔助用房17773.95平方米,其中用於本科生實驗教學的實驗室面積為7039.25平方米。

圖書設備

根據2015年學院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基礎醫學院和臨床醫學院用於教學科研的儀器設備資產總值約為 1.63億元, 30 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有49台。

文化傳統

院訓

博施濟眾 廣智求真

辦學傳統

博施濟眾 廣智求真 精益求精 無私奉獻

歷史使命

培養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具有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醫學人才

學院領導

黨委領導

黨委書記:牟道玉

黨委副書記:孫鈺

行政領導

院長:王欣

副院長:王曉林(兼)、馬金耀、王立祥

校園環境

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本部位於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校園大體保留了始建時的格局。規劃由卜道成籌劃,美國工程師佩利姆(G.H. Perriam)設計,芝加哥三家公司負責建設。所有建築均以德國、英國、美國的風格為主,並採用了大量中國傳統民居建築手法和符號,為集仿主義手法的代表。

教學區南北軸線長達200多米,軸線最北端為辦公樓(已不存,今為綜合樓),最南端為康穆禮拜堂(已不存,今為教學八樓),往南兩側依次有考文樓(今教學五樓)與柏根樓(今教學三樓)相對、葛羅神學院(今教學四樓)與奧古斯丁圖書館(已不存,今教學七樓)相對,六棟建築圍合成長200米,寬100米的中心花園,八條卵石鋪成的道路呈放射性布置,為西方園林式布局。 校園內的主要道路均以兩旁栽植的花木命名,由北向南為杏林路、槐蔭路、丹楓路、松音路、青楊路、長柏路。校園內綠樹成蔭,四季花香,為當時全國最好的校園之一。

新中國建立後,在校園內陸續興建了教學一樓、教學二樓、教學六樓、教學七樓、教學八樓、藥學科研樓、圖書館、食堂、學生宿舍、家屬區住宅樓等一批建築,對老建築進行了修繕加固,形成各種建築風格錯落有致、交相輝映的格局。 2013年,包括趵突泉校區的原齊魯大學近現代建築群(1905-1924年)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全國僅有的幾座國家級文物校園之一。

校園內尚存的主要老建築有:校友門(1924年建)、教學三樓(柏根樓,1917年建)、教學四樓(葛羅神學院樓,二十年代建)、教學五樓(考文樓,1919年建)、四百號院(1916年建)、健康樓(聖保羅教堂,1919年建)、景蘭齋(1924年建)、美德樓(1933年建)、水塔(1924年建),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