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容量

腦容量

腦容量也稱“顱容量”。顱骨內腔容量大小,即大家所說的腦容量,以毫升為單位。

基本信息

生理結構

腦容量 腦容量

人在母體內顱腔不能完全發育,所以孩子生下來顱骨卡在後腦勺,而額頭那裡是空的,孩子的顱骨癒合得越早,腦容量也就越小。人類的腦顱,因腦的高度發育,容積比面顱大,而所有其它動物界的代表動物,面顱都比腦顱大。

從顱腔的容積上看,現代人類的顱腔容積可達1500ml左右,而類人猿僅為400ml~500ml,爪哇猿人約為900ml,智人的平均腦容量約為1400ml~1600ml,尼安德特穴居人可達1200ml~1750ml。

1891年~1892年荷蘭軍醫杜布瓦在爪哇島(印度尼西亞)的特里尼爾村附近發現了人類化石。發現的人類化石有頭蓋骨、下頜骨和大腿骨等。因為根據這個頭蓋骨估計出的腦量只有大約900毫升,比現代正常人的腦子小得多,卻比猿腦大。

影響基因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科學家發現了影響人類大腦容量的新基因,位於5號染色體長臂23.2-33.1區域的序列變異位點(rs31480等)與腦容量顯著相關。該研究成果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

核磁共振(MRI)腦影像學研究表明,腦容量具有很高的遺傳力,並且與智商和記憶等認知能力相關。另外,腦容量在多種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均發生了明顯病變,因此了解腦容量的遺傳基礎對於人類研究精神疾病的發病機制以及神經發生的分子機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即便有如此高的遺傳力,僅僅只有少數幾個基因被發現與腦容量相關。為了尋找可能影響腦容量變化的基因,科研人員選取了50個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並在中國漢族人群中分析了它們與腦容量變異的關係。隨後,通過國際合作,他們在歐洲人群中也重複了這一結果。

進一步的體外功能實驗證明,序列變異位點rs31480位於白介素-3(IL3)基因啟動子區,並能夠影響轉錄因子Sp1的結合能力,從而上調白介素-3基因的表達。對小鼠體內的分析發現,白介素-3及其受體主要在發育中的小鼠的神經前體細胞中表達,並且白介素-3能夠促進神經前體細胞的增殖和存活能力。這些結果揭示了白介素3除了在免疫系統中的已知功能之外,還參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從而影響腦容量。

智商聯繫

過去2萬年間,人類男性的平均腦容量已從1500立方厘米下降至1350立方厘米,足足減少了一個網球那么大的體積,而女性腦容量也在以相同的比例減小。事實上,人類並沒有變笨,大腦正向著“更小的空間,更高效的工作”進化,畢竟誰都不想像外星人一樣頂著個大腦袋。

大腦很大一部分都是用來控制身體行動的,身體越大,骨骼上附著的肌肉越多,就需要大腦跟著變大變重,來控制身體和肌肉群。劍橋大學的專家表示:現代人類的體型和身高比1萬年前依靠採獵為生的祖先縮小了10%。這一發現顛覆了人類變得更高大、更魁梧的想法,諸多有關體格發展方面的數據也支持了這一觀點。

無論是大腦還是體格都不是越大越好,人類的進化方向明顯不是往龐然大物演變,就如同電腦、手機一樣,發明初期只要能成功套用就行,後期發展則會開始想著不斷改良。

腦容量與智商僅有一點聯繫,那就是:當腦容量變得極端過小、過大,就可能影響智商,使人變得愚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