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組成
分流系統由兩段導管和一個單向閥門組成。如圖1所示。
1. 近端導管:將準備置於腦室端的導管稱近端導管。
2. 遠端導管:將準備置於腹腔部位,或者偶爾準備置於右心房的導管稱遠端導管。
3. 單向閥門:兩個導管都連在一個單向閥門上,用以控制腦脊液的流向,流量及壓力。
不同型號的腦脊液閥,它們在設計、製造上每種閥門都有不同的流量和工作壓力。這樣醫生可以根據腦積水的類型和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大小的閥門。
有些閥門中設計有一個儲液囊,它的作用有以下優點:①通過按壓儲液囊,可以檢測整個分流系統的功能;②可以通過此裝置進行腦脊液的採樣,用於腦脊液的檢驗。③具有鎖定功能,非醫務工作者不可輕易進行按壓操作 。
分類及特點
分流裝置主要分為流量控制型和壓力控制型,後者又細分為固定壓力型和可調壓力型。
1. 固定壓力分流管:調節範圍較窄,無法因人而異使之調整到最適宜範圍。
2. 可調節式分流管:可以按照患者壓力大小,調整到適宜分流壓力,其主要特點為術後能夠及時調整壓力大小,避免發生分流不足或分流過度等不良併發症,不必再次實施分流處理 。
原理
在側腦室枕角穿刺,將一條小導管置入腦室,與導管連線的泵將腦脊液泵出大腦,泵的另一端也連線一條導管,通過經由耳後、頸、胸的皮下隧道到腹膜腔。由於腹膜本身吸收能力較強,分流的腦脊液通過管道的末端進入腹膜後而被吸收。如圖2所示。
操作方法
1. 體位:患者仰臥位,頭部偏向左側固定。
2. 麻醉:治療患者全身麻醉或採取頭部局麻浸潤麻醉加腹部硬膜外阻滯麻醉。
3. 消毒:確定右側腦室枕角穿刺部位,進行消毒處理。
4. 頭皮弧形切口:在患者右耳後方向上4-5cm處切一弧形切口,分離止血,深達骨膜後固定皮膚。然後,用顱鑽垂直鑽孔,清理顱骨鑽後骨質碎塊,直到看到硬腦膜。
5. 分離皮下隧道:在乳突下方切一個2cm大小切口,經皮下深層組織分離到鎖骨下至右上腹劍突下,形成一個皮下隧道後再將通入腹腔端導管穿進至腹部。
6. 安裝腹腔導管:右上腹旁正中或上腹正中切開5cm長一切口,直至腹腔內。將經皮下隧道引出的導管牽入肝臟膈面,將導管放入腹腔內長度8-10cm端製成若干小口後,將導管用肝圓韌帶固定後縫合。因為腹腔放置引流管多採用腹腔鏡下技術,可直接將導管置入腹腔內的左或右髂窩內,導管在腹腔內留置較長15-20cm,成游離狀態,導管採用內縫管固定,從而減少了開腹手術住院較長的弊端。
7. 術後處理 。
適應症、禁忌症
適應症:各種類型腦積水症狀。
禁忌症:顱內、腹腔有嚴重感染。患者腹水量過多或腦脊液內蛋白含量過高並有新鮮出血者 。
術後併發症
1.消化道症狀:是指腦脊液分流後對腹膜刺激產生的功能性症狀,如腹脹、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下降等。一周內多可以消除。
2.分流管堵塞:包括腦室端堵塞、腹腔端堵塞和分流泵閥堵塞。
1) 腦室端分流管堵塞:腦室端堵塞的原因主要包括凝血塊、腦組織碎屑、脈絡叢堵塞等。
2) 腹腔端分流管堵塞:腹腔端堵塞的主要原因為腹腔端導管太長或太短,被大網膜纏繞,或者是管道扭曲、折角。
3) 分流泵堵塞:血凝塊堵塞是最常見的原因,腦脊液蛋白含量高也是分流泵堵塞的另一個常見因素之一。
3.感染:主要包括顱內感染、分流管皮下隧道感染及腹膜炎等。
4.分流過度或不足:分流過度主要是因為與腦脊液虹吸作用過強有關,可見硬膜下積液、出血、低顱壓綜合徵。
5.其他併發症包括傷口不癒合、腦脊液漏、腦脊液皮下集聚,癲癇、腹腔分流管移位及臟器穿孔等較罕見,通常予以對症處理 。
注意事項
1. 嚴格消毒,避免感染髮生。該類患者往往由於病程的原因,機體抵抗力低,易發生感染。應十分注意。
2. 需將導管固定牢固,防止脫落。
3. 分流導管往往管壁抗壓力較強,內徑較細,易發生由於患者體位和引流物成分不能排除時而發生阻塞。所以應嚴密觀察及時處理。防止阻塞時間過長,又需重新更換導管的二次手術操作,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綜合性損害 。
拓展閱讀
[1]陳真,李廣慶,華揚等.早期發現腦室-腹腔分流管堵塞的三種檢測方法[J].中國腦血管病雜誌,2004(09):405-407.
[2]周煜.外傷後腦積水的發生機制和治療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9,15(18):2783-2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