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聖濟總錄》卷六十一指出脾黃患者“兩頰生青脈起,目黃,齒齘皆青,唇黑生瘡,通身黃色,鼻中煤生,心腹脹滿,不下飲食,大便不通。”治宜豬苓湯、鹽蜜煎等方加減,亦可灸法配合治療。參見黃疸各條 。
相關詞條
-
黃文東論脾胃病
《黃文東論脾胃病》是2009年1月1日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朱世增。本書是中醫外科名家顧伯華先生六十餘年治學、臨床、教學生涯的心得體會及經驗薈萃。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
陰黃·肝脾不調證
陰黃·肝脾不調證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所表現的證候。
簡介 臨床的主要表現 治則: -
養脾
健脾在中醫上指健運脾氣的一種治法。適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常用方藥如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等。
內容簡介 日常注意 健脾食品 健脾食療方 -
脾病
脾病,泛指脾臟各種病證。《內經》曾載述脾風、脾熱、脾瘧、脾咳、太陰嘔吐、泄瀉、脾脹、脾疸、脾痹、脾心痛、太陰腰痛、脾疝等多種病證,後世臨床文獻又有較多的...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辨證施治 預防保健 -
脾氣虛
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所致“脾氣虛”一詞出於《內經》 ,如《靈樞·天年》篇中有“七十歲,脾氣虛...
詞語注釋 基本內容 出處 臨床表現 病理 -
醒脾
治療學術語。指用芳香健脾藥健運脾氣以治療脾為濕困,運化無力的病證。 “醒脾”一詞最早見於唐代,醒脾是中醫常用治則之一,但中醫工作者對其認識尚不統一。從醒...
解釋 文獻 -
脾土
脾者,裨也。 脾無定形,主土陰也。 六腑,胃為脾之腑,合為五穀之腑也。
-
脾濕
脾濕,病症名,可分為寒濕和濕熱,其臨床表現為脘腹脹悶,噁心欲嘔,口中粘膩,口渴不多飲,便溏不爽,小便短黃,肢體困重,或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面目發黃色鮮明...
脾濕介紹 病因 症狀 飲食 脾濕容易與哪些症狀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