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心陽不振
納呆食少,腹脹脘悶,大便稀溏,下肢或全身水腫,心悸怔忡,胸中憋悶,形寒肢冷,甚者出現大汗淋漓,四肢逆冷,脈微欲絕。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
脾病
脾病,泛指脾臟各種病證。《內經》曾載述脾風、脾熱、脾瘧、脾咳、太陰嘔吐、泄瀉、脾脹、脾疸、脾痹、脾心痛、太陰腰痛、脾疝等多種病證,後世臨床文獻又有較多的...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辨證施治 預防保健 -
醒脾
治療學術語。指用芳香健脾藥健運脾氣以治療脾為濕困,運化無力的病證。 “醒脾”一詞最早見於唐代,醒脾是中醫常用治則之一,但中醫工作者對其認識尚不統一。從醒...
解釋 文獻 -
脾陽虛
脾陽虛又稱脾胃虛寒,病症名。脾陽不足,功能減退,溫煦無力,運化失職,並虛寒內生的病理變化。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症見食...
病症分析 辨證注意點 臨床表現 機理分析 體徵 -
寒濕困脾證
寒濕之邪內盛,困阻脾胃樞機所引起,臨床以脘悶體重、便溏浮腫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於痰飲、泄瀉、霍亂、黃疸、水腫。現代醫學的急性胃腸炎、黃疸型肝炎、腎炎...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鑑別診斷 施治要點 辨證施治 -
脾疸
脾疸,病名。 《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是主脾所生病者,水閉,黃疸。 《辨證錄》指出脾疸由寒濕困脾,脾陽不振所致。
-
脾陽虛證
脾陽虛證,中醫病證名,指脾陽虛衰,失於溫運,陰寒內生,以食少、腹脹腹痛、便溏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又名脾虛寒證。
病因 病機 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 治法 -
升陽益胃
昇陽益胃是升發脾陽,以治脾虛氣陷,胃失降納之法。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臨床用於勞倦傷脾,胃陽不振,表現為體重肢困、怠惰嗜臥、惡風厥冷、口苦舌燥、飲食無味、...
概念 解讀 中醫套用 -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該患者脾氣陽虛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留而浮腫,津液不布,故口乾。便溏,舌苔脈象均符合脾氣陽虛的證候。
臨床套用 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