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缺血性疾病

脊髓缺血性疾病屬脊髓血管疾病,多因心肌梗死、心搏驟停、主動脈破裂、主動脈造影、胸腔和脊柱手術等引起嚴重低血壓,以及動脈粥樣硬化、梅毒性動脈炎、腫瘤、蛛網膜粘連等引起,可分為脊髓短暫性缺血發作及脊髓梗死。

脊髓缺血性疾病概述

脊髓缺血性疾病脊髓缺血性疾病
脊髓缺血性疾病多因心肌梗死、心搏驟停、主動脈破裂、主動脈造影、胸腔和脊柱手術等引起嚴重低血壓,以及動脈粥樣硬化、梅毒性動脈炎、腫瘤、蛛網膜粘連等引起,可分為脊髓短暫性缺血發作及脊髓梗死,因發生閉塞的動脈不同而出現脊髓前動脈綜合徵、脊髓後動脈綜合徵及中央動脈綜合徵。脊髓缺血性疾病治療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相似,可以套用血管擴張劑及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藥物,低血壓者應予糾正血壓,疼痛明顯者可給與鎮靜止痛劑。

脊髓缺血性疾病的症狀

脊髓缺血見於主動脈粥樣硬化。脊髓短暫缺血發作(TIA)表現為突然截癱,持續數拾分鐘或數小時而完全恢復。若脊髓數個節段完全梗塞時,則出現根痛、下肢癱瘓、所有感覺喪失和大小便障礙。

脊髓缺血性疾病的檢查

脊髓神經圖脊髓神經圖
1、腦脊液檢查脊髓蛛網膜下降出血CSF呈血性;椎管梗阻時CSF蛋白量增高,壓力低。

2、MRI可顯示脊髓局部增粗、出血或梗死,增強後可能發現血管畸形。脊髓造影可確定血腫部位,顯示脊髓表面畸形血管位置和範圍,但不能區別病變類型。選擇性脊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對確診脊髓血管畸形頗有價值,可明確顯示畸形血管的大小、形態、位置、範圍、類型、供血動脈及引流靜脈,對指導手術或放射介入治療很有幫助。不能區別病變類型。選擇性脊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對確診脊髓血管畸形頗有價值,可明確顯示畸形血管的大小、形態、位置、範圍、類型、供血動脈及引流靜脈,對指導手術或放射介入治療很有幫助。

治療

治療原則

脊髓缺血性和出血性疾病,在疾病早期的治療原則不同。缺血性以活血通絡為主。出血性有脊髓壓迫征者應及早爭取手術治療。如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應以止血為主。脊髓缺血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在恢復期,針灸治療的原則相同,治擬理氣活血,舒筋通絡,並結合功能鍛鍊。

辨證治療

脊髓圖片脊髓圖片
脊前動脈血栓形成或栓塞:起病大多急驟,一般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症狀達到高峰。起始症狀是疼痛、麻木、甚至劇痛,每與病灶的上平面或下平面一致。有分離性感覺障礙,觸覺有輕度障礙,痛、溫覺明顯障礙或消失,震顫與位置覺尚好。病灶節段所支配的肌群表現為弛緩性癱瘓、肌張力減退、肌肉萎縮,病灶以下則表現為痙攣性癱瘓、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和病理反射陽性特徵。膀胱直腸功能往往也在起病後立即出現。
脊髓內出血和脊髓蛛網膜下腔、硬膜下、硬膜外出血:脊髓內出血和硬膜外出現常出現脊髓壓迫征,蛛網膜下腔出血主要有神經根與脊膜刺激症狀,一般起病急驟、疼痛,尤以根性疼痛為本病共有的初發症狀。感覺障礙和運動障礙隨病灶的解剖部位而定。膀胱直腸功能障礙也較常見。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脊液為血性有助於診斷。

針灸治療

主穴:病灶節段上一節與下一節之間夾脊穴或背俞穴為主。
配穴:1.上肢症狀:臑俞、肩髎、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2.下肢症狀:環跳、風市、伏兔、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太沖;3.膀胱功能障礙:次秩邊、水道、中極;4.直腸功能障礙:次髎、秩邊、天樞、氣海。

脊髓缺血性疾病的治療注意事項

脊髓缺血性疾病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相似,套用血管擴張劑及促進神經功能物,低血壓者應予糾正血壓,疼痛者可給與鎮靜止痛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