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
脊髓小腦變性症是以運動失調為主要症狀,病理學上是以小腦及其傳入、傳出途徑的變性為主體的疾病,臨床上是以肢體共濟失調和構音障礙為主要特徵。
大量臨床資料報告研究表明:小腦萎縮的大多數患者是屬於遺傳性的,且病情呈慢性、進展性惡化,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很快就會危及生命。所以,一旦發現應及早用藥治療,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原有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生命。
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自主活動緩慢、軀幹、肢體肌張力增高、站立不穩、步幅寬大、步態蹣跚、不能直線行走、呈“醉漢步態”,以及構音障礙、語言不利、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眼球震顫、持物不準、指鼻不能、頭暈、失眠、暈厥、心悸、直立性低血壓、排汗障礙、尿頻、性功能減退或障礙等。
英文名稱:spinocerebellum ataxia
病理
一、西醫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不明,但大多有家族遺傳傾向,20歲以前起病者多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而20歲以後起病者則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國內外眾多學者經過長期研究,將Friedreich共濟失調缺陷基因定位於9q13~q21,將OPCA遺傳基因定位於6p24~p23之間。同時發現與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生化酶缺乏及。DNA修復功能異常等諸多因素有關,但其確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病理方面,其表現多種多樣,常見的有神經細胞的萎縮、變性,髓鞘的脫失,膠質細胞輕度增生,從而出現小腦半球及蚓部、小腦中下腳廣泛變性,浦肯野細胞消失;脊髓後柱及克拉克柱的神經細胞萎縮或消失,繼髮膠質細胞增生,後根與脊神經節變性、髓鞘脫失,尤其在腰、骶段脊髓更為明顯。亦可見到大腦皮質、基底核、丘腦、橋腦基底核等腦幹部分核團的變性。
二、中醫病因病理
中醫學認為本組證候屬於先天稟賦不足,腎元虧虛或疾病遷延日久,氣血不足,腦髓不充,筋脈失養所致;或因情志失調,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致使五臟功能失調使然。其中以腎元虧虛為本。因為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且生髓並上注於腦,使髓海充養,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即腎精虧虛可出現頭暈耳鳴眼花,四肢乏力,精神疲憊,走路不穩,甚則臥床不起。此外,本病與肝、脾二髒功能失調,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腎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肝腎兩虧,骨無所主,筋脈無所榮養,則足痿脈攣。腎元不足,腎陽虛損,封藏失職,亦可致脾氣虛弱,故見腰膝酸軟,陽痿遺精,月經量少或閉經,耳鳴耳聾,精神委靡,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動則益甚,面色蒼白,便溏納呆,小便頻數,餘瀝不盡,脈虛沉遲。亦可見陰虛火旺,虛陽外越之候。《內經》云:“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只有腎臟作強功能正常,人體動作方能協調自如。雖然本組證候殃及肝、脾、腎諸髒,但以腎虛為其根本。腎元虛衰,不能上充髓海,作強無權,伎巧不出,故而動作笨拙,步履蹣跚;腎虛而精血不足,不能制約亢陽,陰虧於下,陽浮於上,虛風內生,而致肢體顫振,軀體搖晃;腦失所養,故思維遲鈍,表情呆板,智慧型低下,精神委靡。
脊髓小腦變性症及其相關
病徵
初期 :走路時 步履不穩,肢體 搖晃 ;動作反應遲緩及準確性變差;
中期 :說話時發音含糊不清,無法控制音調;眼球轉動不平順,影像容易產生 「 重疊 」;肌肉不協調感加 重, 無法寫字 ;有時感到 吞嚥困難,進食時容易嗆咳 。
晚期 :說話極不清楚,甚至無法語言;肢體乏力, 不能站立,需靠輪椅代步。
確診方法:醫生會先依據腦神經系統臨床檢查的程式來判斷病人是否存在 小腦及脊髓 神經失調的病態,然後會查問他的 家族史(包括已故的親人),最後透過核磁共振( MRI )及基因測試 ,才能判斷 病人是否患上小腦萎縮症。
遺傳方式
因為這是自體顯性遺傳疾病,所以若父母一方有小腦萎縮症,則其子女不分性別都將有 50% 機率罹患此病。若其子女未受遺傳,則其下一代也不會因遺傳而罹患此病。
治療方法
這是屬於退化性疾病,目前未有可以根治的藥物,治療的重點在復健治療,使患者 盡 可能維持最高的生活自理能力。
醫療研究近況
現時全球對基因疾病的研究興趣很大, 隨著醫學的進步,近年在這方面的研究已有了一些突破性的發展。靠著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可以對患者作更詳細的分類與診斷,而對於其致病機制的研究也有了許多發現。 日後的 發展是無法預測的,醫學上的發現不一定是循序漸進的,有時候一個突破已能破解難題。現時美國、台灣、日本、中國內地都正積極研究。近年提出的「幹細胞移植」 方法,也可能是一條出路。
復健治療建議
雖然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治療此症,但假如能重視身體的保養,注意飲食、起居,定期做運動,配合小腦萎縮症需要的復健訓練,持之以恆地練習,將有助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以下是一些復健治療的建議:
1.儘量保持與社會接觸,爭取生活平衡;
2.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盡 可能與別人多交往,保持愉悅的心理狀態;
3.培養運動習慣。選擇適合自己體能狀態的運動,以維持心肺耐力、肌力,使身體的柔軟度處於最佳狀態;
4.注意生活起居。不要固定在相同的姿勢太久 , 常常活動手腳;
5.接受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或言語治療,用以舒緩病情。
6.在患者親人的愛心照顧下,可增強患者的生命力。
病因學:
小腦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中很重要的構造,小腦若有病變,通常會發生運動與平衡失調。患者無法很平順的完成一個動作,而執行一項動作的速度也會變慢。患者的肢體會搖搖晃晃,動作的精準度變差。
基因中分別有段異常的CAG核酸重複序列發生倍增突變,是造成此症的原因。體染色體顯性的遺傳性小腦脊髓萎縮症:包括第一型、第二型、第三型、第六型、第七型、第八型、第十型及第十二型,屬於晚髮型漸進性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各亞型。
遺傳模式:
為一顯性遺傳性神經系統疾病,若雙親其中一位患有此症,其子代不分性別,每一胎皆有50%的機率;但雖是同一家族,其發病年齡和病徵也不盡相同。
臨床特徵
在臨床上表現得十分多樣化,而且在同一家族的患者可能呈現不同症狀之組合,不同之發病年齡和發病時間,使得此症的命名和分類至今依然非常困難。
特定基因缺陷造成的小腦萎縮症,有一些有鑑別價值的症狀。
1.身體會抖,動作變慢、精準度變差。走路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兩腳通常要張得開開的。
2.眼球轉動異常
3.講話含糊不清、吞嚥困難。
臨床上的表現除了小腦退化外,有些患者會摻雜著其他神經系統的症狀。雖然每一型有其特色,不過單靠臨床症狀去分類並不容易,正確的分類還是要靠基因的診斷,而國內已有數家醫學中心,可以作SCA1至SCA12的檢測與提供症狀前檢查,及產前遺傳診斷的服務。
小腦萎縮症: 臨床上的症狀群。
§ 小腦萎縮症第一型: 快速眼動振幅過大、腱反射增加、誘發運動電位傳導的時間增加。
§ 小腦萎縮症第二型: 快速眼動速度變慢、巴金森症候群、肌躍症或動作震顫、橋腦萎縮。
§ 小腦萎縮症第三型/Machado-Joseph: 眼球側視誘發眼振、顯著的肢體僵硬或周邊神經病變。
§ 小腦萎縮症第四型: 小腦症狀、感覺神經病變。
§ 小腦萎縮症第五型: 單純的小腦症狀。
§ 小腦萎縮症第六型: 單純的小腦症狀、家族史不明確、較晚發病 (大於50歲)。
§ 小腦萎縮症第七型: 視網膜退化、喪失聽力、可能未及十歲便發病。
§ 小腦萎縮症第八型: 小腦症狀、較晚出現僵硬症狀、輕度感覺神經病變。
§ 小腦萎縮症第十型: 單純的小腦症狀,可能伴隨有癲癇。
§ 小腦萎縮症第十一型: 單純的小腦症狀、腱反射增強、病程較良性。
§ 小腦萎縮症第十二型: 早期有上肢震顫,晚期會失智。
§ 小腦萎縮症第十三型: 孩童期發病,智慧型發育遲鈍。
§ 小腦萎縮症第十四型: 運動失調,肌躍症 (發病時年紀較小者)。
§ 小腦萎縮症第十五型: 單純的小腦症狀。
§ 小腦萎縮症第十六型: 頭和手震顫。
§ 小腦萎縮症第十七型: 吞嚥困難、智力退化、失神性的痙攣、錐體外徑路症狀。
· 伴隨小腦萎縮症的多發性周邊神經病變: 軸突(Axonal)病變,影響感覺或感覺-運動神經。
o 小腦萎縮症第一型: 42%,有較多的CAG重複者較常見。
o 小腦萎縮症第二型: 80%。
o 小腦萎縮症第三型: 54%,有較少的CAG重複者較常見。
o 小腦萎縮症第四型: 感覺喪失。
o 小腦萎縮症第七型: 0%。
o 小腦萎縮症第八型: 輕度的感覺神經病變。
· 其他典型的臨床徵侯:
o 發病年齡
o 年輕的成年人: 小腦萎縮症第一、二、三型。
o 年紀較長的成年人: 小腦萎縮症第六型。
o 孩童時期: 小腦萎縮症第七型、第十三型、齒狀紅核蒼白球肌萎縮症。
o 遺傳性疾病其後代發病時間有逐漸提早的現象(Anticipation)
o 多數的小腦萎縮症。
o 特別在小腦萎縮症第七型和齒狀紅核蒼白球肌萎縮症的患者。
o 壽命不受影響: 小腦萎縮症第六型、第十一型。
o 上運動神經元症狀:
o 常見於: 小腦萎縮症第一、三、七、十二型。
o 有時發生在: 小腦萎縮症第六型、第八型。
o 很少發生於: 小腦萎縮症第二型。
o 快速眼動速度變慢
o 發生在早期而且是顯著的症狀: 小腦萎縮症第二型、第七型。
o 發生在晚期: 小腦萎縮症第一型、第三型。
o 非常罕見於: 小腦萎縮症第六型。
o 向下的眼振: 小腦萎縮症第六型、陣發性運動失調第二型。
o 動作遲緩/僵硬/肌張力失調: 小腦萎縮症第三型、第十二型。
o 早期/顯著的舞蹈症: 齒狀紅核蒼白球肌萎縮症、少數時候也發生在小腦萎縮症第二型。
o 全身腱反射減弱: 小腦萎縮症第二型、第四型、小腦萎縮症第二型發病年紀較長者。
o 眼視網膜黃斑病變: 小腦萎縮症第七型。
o 癲癇: 小腦萎縮症第十型、幼年期發病的齒狀紅核蒼白球肌萎縮症及小腦萎縮症第七型。
o 失智症
o 常見於: 齒狀紅核蒼白球肌萎縮症,智力改變。
o 早期發病的病人: 小腦萎縮症第二型、第七型。
o 最老的病人: 小腦萎縮症第十二型。
o 肌躍症: 小腦萎縮症第二型、第十四型。
o 頭和手的顫抖: 小腦萎縮症第十二型、第十六型。
o 智慧型發育遲緩: 小腦萎縮症第十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