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徵
雌雄蟲的外形相似,均有完整翅。已知的種類腹部均為黑色,觸角為絲狀,外形和熠螢屬的種類很相似。但由於成蟲翅鞘的左、右翅緣,各有一道縱向隆翅,和熠螢不同,因此稱為“脈翅”螢。
習性
本屬雌雄蟲均為夜行性,也均會發光。雄蟲發光和熠螢屬一樣,為發兩節光;但除黃頭脈翅螢外,其餘種類的最末端發光器,均較熠螢屬的種類小了許多。雌蟲發光現象均為發一節光。脈翅螢屬的發光頻率除黃頭脈翅螢外,均為持續的光,和熠螢屬的閃爍光點不同。在野外觀察時,可藉由其發光頻率來辨別。
幼蟲
本屬的幼蟲均為陸生,在外形及顏色上均很類似,尚難以區分;以蝸牛為主食。
分類
雄蟲的前胸背板橙黃色,背板中央有明顯的黑色紋路,生長在低海拔的山區,發綠色光,閃爍的時間較慢,像似持續光,比較特別。幼蟲白色,與其他種的螢火蟲差異很大。
黃脈翅螢出現再每年約四~八月,但數量不多。前胸背板及翅鞘均為橙黃色,翅末端為黑色,腹部除發光器外,均為黑色。為在台灣已知的脈翅螢屬中,唯一像端黑螢的種類。
紅胸脈翅螢出現在約每年的四~五月。前胸背板為桃紅色,翅鞘為黑色。
黃肩脈翅螢出現在約每年的五月~八月。前胸背板為橘黃色,小楯片黃色。翅鞘黑色,在前緣及外緣有黃色斑紋,但部分個體則無。
黃頭脈翅螢出現在約每年的五月~六月。前胸背板為橘黃色,小楯片黃色,頭部中央有黃褐色斑紋;翅鞘黑色,外緣有明顯黃緣。
姬脈翅螢出現在約每年的三~十月。前胸背板為橘黃色,翅鞘為黑色。
黃脈翅螢前胸背板及翅鞘均為橙黃色,翅末端為黑色。
暗褐脈翅螢出現在約每年四~八月。前胸背板及翅鞘均為黑色。山路兩旁之叢林周圍,尤其是靠山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