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皮大頭蛙

脆皮大頭蛙

脆皮大頭蛙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無尾目、叉舌蛙屬。主要分布於海南。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雄蛙體長36~69 mm,雌蛙體長45~58 mm。身體肥胖;頭長大於或等於頭寬;枕部隆起;吻端鈍圓,略超出於下唇;吻棱不顯;雄蛙頭部較大,下頜前端具一對齒狀骨突。皮膚較光滑,極易破裂,從眼後至背側各有一斷續成行的窄長疣,但無背側褶;後肢較粗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后角,左右跟部不相遇;脛長不到體長之半;指、趾末端球狀而無橫溝;有內跗褶,關節下瘤較大,趾問全蹼。體背面多為棕紅色,上、下唇緣有黑斑,背中部有一個“W”形黑斑,有的個體有一條淺色脊線;四肢背面有黑橫斑3~4條;腹面淺黃色,有的個體咽喉部及後肢腹面有棕色小點。雄蛙頭部較大,前肢特別粗壯,無婚墊,背側有雄性線。卵的直徑2mm左右,動物極褐黑色,植物極乳白色。第32~35期蝌蚪全長平均44 mm,頭體長14 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217%;體尾背面紅棕色,尾肌下部及尾鰭草綠色,有深色斑點,尾末端鈍尖;唇齒式為Ⅱ:1+1/1+1:I;上唇無乳突,口角有乳突,下唇分成4~6個小葉,唇緣很寬,乳突多。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于海拔290~900 m山區平緩水淺的流溪內。溪內水量較小,小石塊多,兩岸有高大喬木或灌叢。
成蛙白天多在淺水流溪石間或石下活動,行動甚為敏捷,跳躍力強,稍受驚擾立即用後肢翻起浪花,隨後潛入石下或石間。因蛙體皮薄肉嫩骨骼脆,捕捉時用力稍大,則導致蛙體皮破、骨折,這是其他蛙類少有的情況。繁殖期頗長,2~8月均可產卵;蝌蚪底棲於石塊下或石間,常潛入水底泥沙或石縫中,數量甚少。6月間有各期蝌蚪及剛變態的幼蛙。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由於該蛙分布區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和過度捕捉,其種群數量減少。受脅等級:易危VU。

分布

海南(瓊中五指山、陵水吊羅山、白沙、儋州、樂東尖峰嶺、三亞、東方、昌江壩王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