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納大頭蛙

與產地為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大頭蛙(Limnonectes kuhlii)模式標本的有關描述相對比,兩者在其形態、染色體及線粒體基因分化等特徵上均有明顯區別,因此將雲南、廣西等地標本的種名改訂為新種,即版納大頭蛙(Limnonectes bannaensis,sp.nov.)。

基本信息

簡介

經核查和鑑定中國雲南等地原定名為大頭蛙[Limnonecteskuhlii(=RanakuhliiTschudi,1838)1的標本及相關文獻資料,並與產地為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大頭蛙(Limnonecteskuhlii)模式標本的有關描述相對比,兩者在其形態、染色體及線粒體基因分化等特徵上均有明顯區別,因此將雲南、廣西等地標本的種名改訂為新種,即版納大頭蛙(Limnonectesbannaensis,sp.nov.)。

主要特徵

1)背面較光滑,具少數細膚棱,體後部有小圓疣;
2)體背面淺褐色或灰褐色,膚褶上有黑紋;
3)蝌蚪尾部具深色斑紋,但尾後半段不呈黑色;
4)其染色體組型為2n=22(20m+2st)。

第二性徵

雄蛙體較長,頭大;第一、二指上有黑灰色婚墊;下頜前部有2個強大的齒狀骨突;無聲囊及雄性線。

變異

雄蛙體長68.0—87.5(74.9)mm。52mm時,婚墊略顯,近達性成熟,成蛙頭部甚大而扁平,頭長約為體長的46%;雌蛙體長56.0—67.0(60.8)mm左右;雌蛙和幼蛙頭部不特別大,其長度僅為體長的38%左右,眼後頭部背面左右顳肌不發達,向上突出不明顯,兩肌之間不構成縱溝;雌蛙下頜前端2個齒狀突不大,其相應部位凹陷較小。第一趾端超過或遠超過第二趾的近端關節下瘤;趾間全蹼或近於滿蹼;背麵皮膚較光滑,散有少許窄長疣或無;體小的個體背面疣粒較多;脛部上方及上前方疣粒較多,跗部外露部位小疣密集。不同個體生活時顏色變異較大,背面為黑灰色或暗綠色或灰棕色,甚至有的成為紅棕色,少數標本有棕黃色脊線紋;有的個體四肢上黑紋清晰;咽喉部及手、足腹面有許多棕色或黑棕色斑紋;胸腹部及股腹面白色,有的或多或少有褐色斑紋。液浸標本為棕褐色,背部深色斑紋隱約可見;顳褶下方有寬的淺色斜紋。剛性成熟的雄蛙頭小,下頜的齒狀骨突不發達,隨年齡的增長兩性頭部顯現出明顯的差異。

蝌蚪

蝌蚪平均全長39mm,頭體長12.8mm,後肢長3.8mm左右。體背面黃棕色且有小黑點,尾部有排列不規則的橫斑和小黑點;體扁平,尾鰭低,中段較高,末端鈍尖。口部小,唇齒式為Ⅰ∶1+1/1+1∶Ⅱ或Ⅰ∶1+1/Ⅲ,第二排上唇齒和最外排下唇齒很短,角質頜較強,下唇緣窄,不分葉,唇乳突在下唇中央中斷而不連續。小蝌蚪尾肌上方有3—5條橫斑,大者則不規則。新成蛙體長17mm左右。

生長環境

版納大頭蛙多生活在海拔320—1100m的山區,常棲息在小溪溝緩流處的石下、水凼邊的草叢中及浸水塘附近,受驚擾時多跳入水內隱蔽於石下。在廣西龍州的蛙常產卵于山溪中,卵較大成堆狀而不分散,宛如葡萄狀沉於水底或貼附於石下。版納大頭蛙蛙在一年內可能產卵多次。蝌蚪多在水的中層遊動。

地理分布

版納大頭蛙分布於雲南(隴川、盈江、孟連、滄源、勐海、景洪市勐養、勐臘、屏邊、河口、綠春)、廣東(龍門、封開)、廣西(龍州、玉林、桂平)。

種名來源

根據模式產地地名命名。

區別

中國分布有3種大頭蛙,即脆皮大頭蛙、福建大頭蛙、版納大頭蛙,它們彼此間存在明顯的間斷性性狀而支持它們的有效性。脆皮大頭蛙的核型為2n=26,而福建大頭蛙和版納大頭蛙的核型均為2n=22。從地理分布看,脆皮大頭蛙僅分布於海南島,版納大頭蛙分布於雲南、廣西和廣東,而福建大頭蛙則分布於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台灣等地。

相關詞條

大頭蛙脆皮大頭蛙福建大頭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