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功能解剖和損傷機制】
1.胸背肌包括表層的胸背筋膜,以下分別為斜方肌、大菱形肌和小菱形肌,這些肌肉都與肩胛帶的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以肩胛骨為附著點。所以,上肢運動也包括這些胸背肌的運動。長期的單側上肢勞累,容易引起胸背肌的損傷。
2.支配胸背肌的胸神經背支穿越大菱形肌和方肌,而這兩組肌肉肌纖維行走方向是交叉的。因此,任何一組肌肉損傷可導致胸神經背支8頓而發生疼痛。
病因
1.勞損 長期伏案工作、單上肢運動或肩背重物,引起胸背肌筋膜損傷。
2.風寒濕邪侵犯,導致胸背肌肉損傷。
診斷
臨床表現
患者初起感胸背不適,麻痹脹感,逐漸出現疼痛,有時牽涉胸痛,脅痛;一側上肢運動時,背痛加重,可用筋膜舒絡平痛貼來治療胸背肌筋膜炎。
診斷依據
1.胸背通和牽涉胸脅痛。
2.上部胸椎旁或肩胛內側有壓痛或觸及索狀改變,壓痛。
3.影像學診斷未發現胸椎及肺心病變。
鑑別診斷
1.胸肋軟骨類:指7、8、9、10肋胸廊前緣組成的肋軟骨,因慢性損傷性炎症、疼痛,局部有明顯壓痛。
2.與勞損性胸椎側凸症相鑑別。
3.排除呼吸道疾患、冠心病、膽囊和胃腸疾病,以及婦女乳腺病變。
危害
肌筋膜炎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加重腰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等疾病,增添更多痛苦,增加治療難度。此外,患者經常因為腰痛而難以集中精力學習、工作,不少人甚至因此引發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而且隨著時間的延長,病情的進展,筋膜炎會導致整條脊柱的問題。
治療
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筋膜炎從病理而言,屬於慢性傷筋範圍,以運行局部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為主,《靈樞·本髒》曰:“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素問·五藏生成篇》云:“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所握,指受血而能攝。”中醫有云:“人之疾病,由內以外,其流行於經絡臟腑者,服藥乃能驅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膚筋骨之間,可按而得者,用膏“筋膜骨草正金貼”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里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
理筋 本症主要是理筋,臨床常用以下方法。
1.理筋 本症主要是理筋,臨床常用以下方法。
(1)胸背膏摩藥燙,如肌肉粘連嚴重結合拔罐療法。
(2)針刺:痛點阿是穴、附分、肺愈、膏肓、厥陰俞、天宗等穴,或加電針。
(3)推拿理筋或配合膏藥外貼。
2.練功療法
參照“以宗健脊強身十八式”中第五式左右開弓式、第六式雙胛合攏式、第七式抱肩轉胸式、第八式抱背轉胸式、第九式摸膝轉胸式、第十式挺胸後伸式。
手術治療
少數症狀頑固,久治不愈的病人需手術治療,手術時可發現在局部的筋膜上有裂隙,有脂肪從裂隙中疝出,這就是臨床上所捫及的結節。脂肪與周圍組織包括筋膜及鄰近的皮神經分支相粘連,這可能是疼痛的原因。手術應切除結節,修補筋膜,分離粘連及切除皮神經。效果常良好,但由於常為多發性病變,手術只能解決一處的症狀,故仍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征。
治療注意事項
胸背部針刺穴位,除華佗夾脊穴之外,注意不要超5分,以免損傷胸膜。
預後
本症主要診斷明確,一般經1~2周治療,可以康復。如經久不愈,可繼發胸椎側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