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胡襄鎮位於柘城縣東北部,地處商柘交界處。東、北部與商丘市睢陽區交界,南與老王集鄉、大仵鄉接壤,西與馬集鄉為鄰,面積53平方公里,轄30個行政村,88個自然村,4.5萬人。耕地55200畝。北距商丘市區25公里,南距縣城15公里,北臨連霍高速入口,西距商周高速入口處5公里,處於商亳、商周、連霍、商荷高速交匯的樞紐地帶。並且商周公路貫穿南北,鄉間公路四通八達,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自古商賈雲集,是豫東主要農副產品及各類商品交易的集散地,素有“第二柘城”之稱。
行政區劃
轄區 2006年,轄:南街村、東街村、西街村、北街村、張莊村、胡芹村、李關村、王拐村、金樓村、劉戶村、鐵佛寺村、趙方村、尹莊村、祁樓村、李美村、老龍村、王老家村、張沃村、大韓村、侯莊村、高莊村、陳窪村、曹窪村、史莊村、侯大莊村、唐樓村、任莊村、後蘆村、崔樓村、武莊村30個村委會,88個自然村,205個村民組,共8806戶,38126人。
代碼
胡襄鎮代碼:411424103。
歷史沿革
西周時期封舜之後陳胡公於此,築胡襄城世襲為胡王。據《柘城縣誌》(清光緒版)記載:"城東北三十里,“有胡襄墓"。清鹹豐九年(1859年)築胡襄堡,周長2600米,建東、西、南、北四門。按史記,周西伯十三年 夏四月封舜的後代胡公滿於此,築胡襄城,故名。至明朝初年胡襄城更名為胡襄集沿用至今。建國後,1950年設區為第四區。1955年為胡襄區。1956年調整為中心鄉。1958年設人民公 社。1961年調整為區。1964年改為公社。1983年公社改稱鄉。1997年2月撤鄉建鎮。近幾年,胡襄鎮先後被命名為省、市“特別改革實驗鄉鎮”、“科技示範鄉鎮”、“文明鄉鎮”、“計畫生育十強鄉鎮”。多次被縣命名為“工農業生產標桿鄉鎮”、“菸葉生產先進單位”等光榮稱號。2004年4月被省政府確定為“小城鎮建設重點
經濟現況
胡襄鎮地勢平坦,土質多為兩合土,有少量淤土及沙鹼地。太平溝、洮河平等斜穿境內。盛產小麥、玉米、油菜、棉花、三櫻椒、菸葉等是馳名中外的胡芹產地。有西瓜、大蒜鄉之稱。胡襄鎮地處中緯度,屬東部季風區暖溫帶半溫潤地區,是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其特點是,冬長寒冷雨雪少,夏熱多雨且集中;春季乾旱風沙多,秋季涼爽日照長。全鎮地勢平坦,土質疏鬆易耕,保水肥能力強。主要生產小麥、玉米、油菜、棉花、三櫻椒、大蒜等。盛產花生、西瓜。其特產胡芹,清脆無渣,遠近聞名,為歷代貢品。王犁行、胡莊、張菜園、劉莊為胡芹種植基地。胡襄鎮總耕地面積5.5萬畝。通過綜合開發改造,高產良田已達5萬畝,其中菸葉5000畝、三櫻椒1.5萬畝、胡芹、瓜菜1.2萬畝、大蒜6000畝、棉花1.5萬畝。使糧經比例達到4:6,複種指數達到300%,為胡襄蔬菜、瓜果市場和農貿市場的繁榮提供了充足的物資基礎。在農業方面形成了以煙、棉、瓜菜、畜牧為主
鄉鎮企業
胡襄鎮把民營企業的發展放在首位,充分發揮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重點搞好桐木加工、辣椒、大蒜、胡芹食品加工,畜產品加工等。到2005年已發展農業加工企業23個,總產值678萬元;工業企業133家,總產值9964萬元。僅木材加工業就達80多家。500萬元以上支柱企業有宏天木材加工廠、振遠林業加工有限公司、永昌電器廠、彩燈廠、金帝製衣廠、農機加工修配廠等20多家。通過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大力發展個體企業,壯大民營企業。促使全鎮的企業滾動式發展,逐步走企業集團化發展之路。目前,已建有胡襄鎮工業園區。目前,已建有胡襄鎮以誠信、好客、熱情服務,以良好的內外環境,廣泛的優惠政策成為海內外客
相關新聞
記得20年前《商丘日報》創刊的時候,編輯部梳理商丘名優特產,把胡芹排在了靠前的位置。因為它根小棵大、莖部光滑、清脆無渣、芳香可口,素有“芹王”之稱。在古代,宋代以來屬歷代貢品。由於它盛產於胡襄集附近,於是人們把它叫做胡芹。相傳,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正式當了皇帝,把他曾當過節度使的睢陽改為應天府。應天知府為了討好皇上,用胡芹進貢以聯絡感情,得到了宋太祖趙匡胤的讚賞。自此以後,胡芹就作為貢品延續到清代。隨著醫藥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胡芹具有降血壓、降血脂的特殊功效。所以,它作為一種綠色保健食品,很受人們的喜愛。
記者一直在思考,胡芹為什麼能有千年不變的品質呢?胡芹村黨支部書記劉全慶向記者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這個地方特殊的沃土和水質。10公里地以外的地方曾有人用胡芹種子試種,但生產出來的芹菜有渣,品質銳減。這裡可以借用一句古話: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水土異也。二是種子必須用胡芹村傳統的菜種,而又每年提純、復壯、最佳化。有好事者也曾用外地芹菜種下種,也曾試種過西芹,結果不但生長不好,品質也是銳減。三是獨特的栽培技術和儲藏技術。劉支書介紹說,胡芹講究“三立”,立夏育苗,立秋移栽,立冬收穫。傳統的陸地菜,氣溫一到零下(攝氏溫度)就要收穫,而胡芹村的菜農1999年從外地引進了溫棚技術,一到立冬,就架起了大弓棚,多生長半個月左右,一畝地竟能增產1000多公斤哩。畝產最高可達7000公斤,一棵最重可達兩三公斤。芹菜上窖,更加清脆,一公斤能多賣4角錢左右。芹菜窖是在平地上挖2尺深的坑,垛2尺高的土牆,放上芹菜後,用塑膠薄膜、玉米秸、草苫子保暖。芹菜上窖不但增強品質,還使它在根部生長出嫩芽,當地人叫芹黃。50公斤芹菜能生出15公斤芹黃,一公斤芹黃一般能賣4元多錢,最貴時一公斤能賣十一二元。
記者了解了胡芹本身的情況,又想知道胡芹村發展芹菜的種植歷史。劉支書告訴記者說:胡芹村村不大,地很少,全村860人,只有758畝地,180戶人家分4個自然村。雖然胡芹很早就出名了,但多年來一直是陸地菜,上不了規模。農民也未能致富,1999年以前最高年人均收入才1300元。1999年,26歲的劉慶全是村委會主任,他主動走出家門,到外地考察學習蔬菜種植,引進弓棚。胡芹生產不但產量增加,面積也迅速擴展。4個自然村除了劉莊少一些,胡莊、王李行、張菜園家家戶戶種胡芹,占全村土地的80%。弓棚的引進,改變了胡芹村的傳統種植歷史,也使劉慶全在胡芹村威信更高,於2002年他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記者問,胡芹種植季節性強,那么,春夏時節怎么利用土地呢?劉支書說,胡芹又帶動了其他蔬菜的種植。在胡芹村的土地上,一年四季是蔬菜。每年一進入1月,就栽植了黃瓜、西紅柿,雙層膜保溫,同時黃瓜裡面套種荊芥,西紅柿裡面套種黑白菜、黃心菜;夏秋季,種植辣椒、豆角、茄子等陸地菜。胡芹村的種植模式就這樣定型了。
我們開始給菜農算收入賬。以半畝地為單位,春季黃瓜、西紅柿等:二三千元;夏秋季陸地菜:二三千元;冬季胡芹:五六千元。
胡芹村種菜致富了,他們就開始提高生活水平。2002年,在胡莊首先搞胡芹新村,統一規劃,統一建築,每戶一座樓,上下兩層。當時每戶投資在五六萬元。2003年,省長李成玉來到這裡視察。劉支書說著,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起身就要去拿他和省長的合影照片。
陪同記者採訪的高主任介紹說,胡襄鎮歷來重視胡芹種植。記者對他們的做法歸納為六個字:宣傳、扶持、推廣。
先說宣傳,在公路邊製作大型宣傳牌,印製廣告宣傳單,在胡芹包裝袋上印製胡芹介紹。再說扶持,為了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鎮裡積極申請沼氣池扶貧項目,去年在胡芹村發展120多個沼氣池,用沼液噴灑胡芹,使苗壯長勢旺,不生蟲,不打藥,還能增產10%。說到推廣,主要是在胡芹村周邊的村莊,採用胡芹村的菜種和技術,在史莊村、陸窪村、李蘭村、侯莊村已經發展1500畝。
胡襄鎮新任黨委書記王書記雖然剛剛到任3個月,對於進一步開發胡芹已經有了新的打算。過去胡芹的銷售主要在當地,銷往外地的芹菜每年也就是六七萬公斤,雖然不愁賣,但價格也就是2元錢左右一公斤。現在他們正在積極籌備在國家註冊商標,搞真空包裝,把產品打入大中城市,既提高了價格,又擴大了產品的知名度和地方的美譽度,可謂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