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人有七情,茶有五味
海峽生活報:近年來,茶界有不少聲音認為鐵觀音應回歸傳統正味,但你卻寫過文章進行反駁,為何?
胡紅平:茶是飲品,口味的不同是因市場的需求應運而生,不可能幾百年一成不變。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安溪的茶商如果不是走出去研究借鑑別人的口味變化,如果不是去挖掘和綜合綠茶的鮮爽、紅茶的甘醇和花茶的芳香,哪有今天清香型鐵觀音的發跡?
海峽生活報:你認為鐵觀音不應只有一二種味道,而應豐富多彩?
胡紅平:茶之於人,或香或酸或苦或澀,或正味,或青酸,其製作工藝遵循的是一般的規範。規範中因時因材而異,制出的口味各有特點,沒什麼不好,看你習慣什麼口味。
海峽生活報:你把鐵觀音分“清”、“酸”、“韻”、“濃”、“陳”五種口味,但似乎感覺不過癮,還結合自己的所長,歸納總結了各自的品飲意境,為每種口味賦予一句詩。是不是想表達出什麼?
胡紅平:不同的口味品飲意境不一樣。清香鐵觀音可形容為“香柔水醴風情寓,俗解凡脫妙趣來”;酸香鐵觀音可形容為“水主香仙百川匯,塵消心遠醉意生”;韻香鐵觀音可形容為“燃香孕畫怡神境,綿軟清甜潤脾肝”;濃香鐵觀音可形容為“難得明悟木與火,最是醇和識予情”;陳香鐵觀音可形容為“形骸放浪空靈氣,歸真無我寄春風”。
海峽生活報:這能不能理解為是你的一種品茶悟道?
胡紅平:平日裡忙於喧囂之中,偶爾小憩喝上杯清香口味的鐵觀音,能解煩脫俗,再現風情。這是一種清靜回歸。而像陳香鐵觀音,給人更多的就是悟:它像有了年齡的長者,雖然失去了很多,但也有了積澱,去粗存精回歸本真。當然也要看它造化,遇上什麼人和什麼環境了。
文化是最好的泡茶之水
海峽生活報:你曾創作詠茶詩《觀音韻》,詩中寫道“請讓我走進你幽深的秘境,讓我擁抱你那廣闊的靈壤,我試圖用殷勤的吻向你獻寵,你卻從不做出輕浮的舉動”。作為龍巖人,你卻對安溪的鐵觀音有深入的研究和迷戀,是什麼讓你走進那“幽深的秘境”?
胡紅平:我從小喜歡填詞,為賦新詞強說愁,國中就發表過詩歌、散文。對文學的愛好,讓我在遇上鐵觀音後,能快速而深刻的解讀和提升。不過我能學到評茶、制茶技術,主要是得益於兩位良師益友。一是張良慶。廈大畢業參加工作後,由於工作需要,喝到了茶師張良慶的好茶,因茶而與他成為朋友,經常向他買茶、請教。後來因故失去聯絡,我就開始到處找人學茶,還經常跑到安溪去購茶。2004年邂逅張良慶時,感覺彼此有更多共同語言和感慨,所以我就拜他為師。另一位前輩是安溪著名評茶師李宗垣。2005年我在安溪感德巧遇他兒子後,在他兒子的引見下有幸與他結為良師益友。
海峽生活報:當你更懂茶以後,是不是發現茶與文化相結合時能給你更高的精神享受?而你的文學基礎又促使你在為茶注入文化時更顯遊刃有餘?
胡紅平:是的。文化是一種能讓人留連忘返的東西,文化讓人厚重。而缺了文化,任何東西都會顯得輕浮而飄渺。
海峽生活報:那你為廈門市桂韻茶業有限公司注入了什麼文化?
胡紅平:比如,桂韻茶業註冊商標是由我國著名篆刻家穆奎信篆刻的;桂韻茶業牌匾是請我國著名書法家尹連城題寫;桂韻茶業的產品包裝也均有機導入了與品茶藝術有關的原創詩歌、美術、書法等元素。此外,公司的分店均以詞牌的形式給予識別細分,如取名“桂韻蝶戀花店”、“桂韻滿庭芳店”等。
海峽生活報:像“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等名詞名句都是出自《蝶戀花》詞牌,這些是不是也表露出你對茶豐富細膩的感情?
胡紅平:每年春茶、秋茶上市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人湧向安溪,大家像朝聖一樣。因此我詩中有表達我的情感:“那種熾烈的愛,幸福的迷津,使我永久顫慄的佳韻,我要使他們永存,成為驕傲的收藏。”
海峽生活報:看來,最好的泡茶之水並不是水,而是文化了。
胡紅平:的確,文化能給人感觀之外更多的想像空間。
識人如識茶
海峽生活報:在員工培訓方面,你曾說經常在培養員工對茶的記性。怎么理解?
胡紅平:識人如同識茶,朋友交多了,你容易看出對方的本性,但這需要積累認知度和記性。茶也一樣,有時候跟員工在一個地方喝到好茶,然後換個地方又喝到好茶,我會問她們到底哪泡好。這時候就考驗大家對茶葉香味、滋味、形象的記性。由於認知不一樣或記性不一樣,有時候意見就不一致,為此我們有時候就下決心回頭去買回來再試驗對比。
海峽生活報:發現你經常把茶跟人聯繫起來。
胡紅平:其實人是主體,茶不過是用來喝的。不過人跟茶也有相通,都需要好的環境,都需要交流。
海峽生活報:那你今後對茶還有什麼追求?
胡紅平:我一直都追求高端好茶。文化方面,我希望以後有機會能寫出點茶哲學,借茶悟道。最終把茶的內涵上升至“哲學”的新高度,並復歸於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