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榮譽
多年來一直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多次被評為校優秀教師。
科研簡歷
曾作為主要參加者,參與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1項;作為參加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尺度海氣相互作用與氣候、大洋環流。已發表論文20餘篇。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獲國家公派資助在澳大利亞的CSIRO海洋研究所訪問1年。
發表的論文
1. 胡瑞金,1991:長江中下游地區逐月降水分布的預報。氣候學研究-統計氣候學。么枕生主編,氣象出版社,134-139(總191頁)。
2. 胡瑞金,劉秦玉,1992:台灣海峽地區海面風場數值實驗與數值模擬。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第22卷,第1期,19-28。
3. 胡瑞金,周發琇,1997:海霧過程中海洋氣象條件影響數值研究。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第27卷,第3期,282-291。
4. 周發琇,陳詠華,胡瑞金,何偉健,1997:南海表層海溫信息熵的分析。海洋學報,第19卷,第5期,29-34。
5. 胡瑞金,周發琇,1998:海霧生成過程中平流、湍流、輻射效應研究(1)--理論分析。海洋學報,第20卷,第1期,25-32。
6. Hu Ruijin, Zhou Faxiu and Liuqi, 1998: Effect of advection,turbulence and radiation on formation of seafog---a theoretical analysi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17(2), 255-276.
7. 潘愛軍、劉秦玉、胡瑞金、王韶霞,2000:北太平洋副熱帶區域海流的準90天振盪。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18-24。
8. Wang Q., Liu Q. Y., Hu R. J., Xie Q., 2002. A possible rol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ENSO cycl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1(2), 217-226.
9. 胡瑞金、劉秦玉,2002:熱帶海平面高度年變化與季節內變化特徵。海洋與湖沼,第33卷,第3期,303-313。
10. Wang Q., Hu R. J., A. Zaklikowski, 2002: Variabilities of surface current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1(2), 130-134.
11. 孟祥鳳、吳德星、胡瑞金、蘭鍵,2004:印度尼西亞貫通流年代際變化及成因分析。科學通報,第49卷,第15期,1547-1555。
12. Meng, X. F., Wu D. X., Hu R. J., and Lan J., 2004.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Indonesian throughflow and its mechanism.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 2058-2067.
13. Meng X. F., Wu D. X., and Hu R. J., 2004. Preliminary study on decadal variations of Elnino-associated adjustment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thermoclin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3(3), 415-426.
14. 孟祥鳳、吳德星、胡瑞金,2004。印度尼西亞貫通流變化特徵與機制。《中國物理海洋學現狀與進展》。
15. Hu R. J., Liu Q. Y., Wang Q., J. S. Godfrey, and Meng X. F., 2005. The 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22(2), 220-229.
16. Hu R. J., Liu Q. Y., Meng X. F., and J. S. Godfrey, 2005.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SST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22(3), 451-462.
17. 胡瑞金、劉秦玉、孟祥鳳,2005:北印度洋的熱收支與經向熱輸送。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第35卷,第3期,363-369。
18. 武術、劉秦玉、胡瑞金,2005:熱帶太平洋-南海-印度洋海面風與海面溫度年際變化整體耦合的主模態。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第35卷,第4期,521-526。
19. 胡瑞金、劉秦玉、武術,2005:北印度洋越赤道經向翻轉環流的年際變化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第35卷,第5期,697-702。
20. Li Chongyin, Hu Ruijin and Yang Hui, 2005.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22(5), 617-624.
21. Hu Ruijin and Liu Qinyu, 2005. A heat budget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ST variations for the regions of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4(4), 167-175.
22. 胡瑞金、董克慧、周發琇,2005:海霧生成過程中平流、湍流、輻射效應的數值試驗。(投“海洋科學進展”,印刷中)
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北太平洋副熱帶模態水及其形成機制”(40276009)。參加者。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太平洋-印度洋ENSO模同亞洲季風的相互作用及其機理研究”(40233033)。子課題負責人。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熱帶印度洋越赤道經向翻轉環流與熱收支研究”(40576006)。課題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