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經歷
從1996年開始,協助韓國東國大學、中國杭州大學組織的為探索中華文明在東亞地區傳播的海上絲綢之路,竹筏跨海漂流探險活動。幾年來一共參與製作了三艘跨海探險用毛竹帆筏,具體負責竹筏製作的選料、採購、用棕繩紮成排,樹帆桅,裝舵及至竹筏下水整個過程。
其中二艘竹筏分別於1997年6月從中國浙江舟山到達韓國仁川;2003年3月到達日本福岡。在探索遠古人類在鐵器和船還沒有發明時的航海實踐過程中,為進一步研究古代帆筏與板船在製作和航海方面積累經驗。
2004年12月得到韓國海洋文化研究所功勞牌。
2001年受浙江舟山市朱家尖管委會指派,開始了著手對中國傳統四大名船——浙江鳥船的復原工作。首先在舟山做了船文化田野調查,考證出舟山的傳統帆船“綠眉毛”,是一條最能反映浙江古船特徵的傳統帆船。由此確定了研究方向。
在當地老船匠的幫助下,製作第一張原始圖紙。隨後帶著圖紙廣泛徵求上海交大、七0八所、浙江海洋學院、舟山市海洋文化與漁業局等單位專家學者的意見。
中國船史研究會會長辛元歐教授認定它是典型的浙江船。在此基礎上,把舟山傳統船匠繪製的原始線形圖,請浙江省海洋研究所對圖紙進行科學計算和規範,完成了復原中國傳統帆船的首套規範圖紙,經浙江省漁船檢驗局審圖通過。
於2002年10月26日正式動工興建。負責對中國傳統帆船製造的總監製。經過5個多月的緊張施工,於2003年3月18日下水,並於2003年8月13日得到了浙江省漁船檢驗局頒發的船舶證書,完成了首條中國傳統帆船的復原工作。
社會活動
1999年7月,在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鎮策劃組織,由東國大學和杭州大學共同舉辦的“中韓海上交流和佛教文化研討會”。
2001年8月,在浙江省舟山市參加由韓國全州市全北文化研究所和舟山博物館組織的“中韓傳統文化交流研討會”,發表“宋代舟山和朝鮮半島的海上交流”論文。
2002年5月,在韓國全州市參加由全州市後百濟文化事業會組織的“後百濟對外交流”,會上對東國大學歷史系尹明喆教授“後百濟時期全州國際都市的性格檢討”論文評講。
2003生4月,在上海交大《董浩雲船史博物館》參加船史會組織的中國傳統帆船復原論證會,作口頭髮言。
2003年10月21日 組織舟山“綠眉毛”號傳統帆船處女航,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環舟山群島文化之旅。
2003年12月,在上海市參加“海峽兩岸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學術會”。在會上和原海軍裝備部長鄭明將軍合作發表舟山“綠眉毛和鄭和下西洋“論文。
2004年7月8日 組織舟山“綠眉毛”號傳統帆船應邀參加中國(岱山)徐福東渡國際文化節。
2004年10月2日 應邀參加第六屆中國舟山國際沙雕節。
2004年5月30日 配合中國華藝影視有限公司拍攝《鄭和下西洋》記錄片(航經南京、太倉 、長樂三地)。
2005年3月7日 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揚帆中華 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航海紀念活動 (北上青島 南下廣州) 。
2006年7月11日 應邀赴上海洋山深水港與科學考察船“雪龍”號等巨輪一起參加第二屆“中國航海日”慶祝盛會。
2006年11月3日 參與組織落實普陀區政府實施邀請西方古典帆船瑞典“哥德堡”號造訪舟山,舟山“綠眉毛”號傳統帆船引領“哥德堡”號尋夢漁都沈家門。
2007年5月3日 策劃組織落實舟山“綠眉毛”號傳統帆船,作為中國惟一一艘仿古木帆船參加在韓國麗水舉辦的國際高端船艇節,成為了2007中韓文化交流年的亮點。
2008年9月30日 配合深圳衛視製作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萬裏海疆行”專題片,和電影演員邵兵合作完成一集以船文化為主的紀錄片。
2008年11月5日 在浙江大學韓國研究所支持下,組織召開中韓兩國文化交流,在中國佛教勝地普陀山隱修庵,開展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和韓國全羅北道扶安郡文化交流。
現為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特邀研究員,舟山市普陀區第三屆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