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全文
列楹登魯殿,擁絮拭胡妝。
猶將漢閨曲,誰忍奏氈房。
遙憶甘泉夜,暗淚斷人腸。
註解
刻楹:雕刻門楹。雕刻門楹之人。
魯殿:魯靈光殿。漢代著名宮殿名。在山東曲阜。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魯靈光殿者,蓋景帝程姬之子恭王劉餘之所立也……遭漢中微,盜賊奔突,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見隳壞,而靈光巋然獨存。”
擁絮:圍著絮被,絲絮的被子。鋪被褥之丫鬟。擁,抱著,圍著。絮,絲絮。古代指絲的纖維,特指熟絲。今指棉花的纖維。
拭:拭除。擦拭。
胡妝:胡人的妝飾。
猶將:且把。漢閨曲:漢朝的閨房之歌曲。
氈房:胡人的氈帳。圓頂帳篷,用木條做骨架,上蒙氈子。
誰忍:誰忍心。
奏:演奏在。
遙憶:遙遠地回憶。
甘泉:甘泉宮。漢朝離宮。故址在今陝西淳化西北甘泉山。本秦宮。漢武帝增築擴建,在此朝諸侯王,饗外國客;夏日亦作避暑之處。
暗淚:暗暗流淚。
作品賞析
在漢代女子遠嫁塞外“和親”佳話中,漢元帝宮人王昭君戎裝乘馬、懷抱琵琶出塞在故事,無疑最為動人。她嫁給匈奴單于,號為“寧胡闋氏”,最後埋骨異域,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還留有她的青冢。至於在她之前,就已有江都公主細君遠嫁烏孫國王(其國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作過一首萬里思鄉的《悲愁歌》;接著,又有楚王劉戌之女解憂公主,淒悽慘慘踏上同一國土,直至七十餘歲晚年,才以滿頭白髮歸京,知之者恐怕就很少了。
這些女子為朝廷“解憂”、“寧胡”的犧牲精神,自然頗令後世欽佩,然而她們在塞外度過的漫漫歲月中,那難以按抑的不盡辛酸和思情,人們又感受到多少?仿佛是為這些女子的痛苦和不平嗟嘆一般,徐摛這首詩,則借用古樂府《胡無人行》為題,為人們再現了她們身處異域、琴淚相泣的淒涼一幕。
這一幕的開場是 大漠寒夜。如往常一樣,女主人公再次默默無語踟躇在異國的後宮中“列楹登魯殿,擁絮拭胡妝。 ”“ 列楹 ”一作“刻楹 ”,指的是刻縷有龍鳳的殿柱。“魯殿 ”用的是春秋時期魯莊公“刻桷(雕縷方形椽木) ”、“丹楹 ”的典故,以形容後宮之堂皇富麗。據說江都公主嫁到烏孫,就“自治宮室”而居,,想必曾仿照漢宮樣式,以便有身登魯殿的親切感吧?但她身上的衣著,畢竟改換了“胡裝”。由於烏孫王年老,一年之中也僅與她相會數次,“置酒飲食”卻又“言語不通 ”。她該如何打發這孤寂的歲月?此詩的女主人公,就隱隱有江都公主的身影在。詩中以楹殿 之富麗堂皇,映襯她獨登的孤寂;以寒夜的“擁絮(圍裹棉襖) ”,以暗示她心頭的淒涼;再勾勒以“拭胡妝 ”的動作細節,女主人公那佇對寒夜雪影而又百無聊賴的景象,便活生生凸現於讀者眼前。
接著二句寫欲想奏琴而又“不忍”。女主人公既出於漢宮,想必精於琴奏之技。而在幽獨空寂之中,那充溢心頭的淒傷之感,恐怕也唯有琴聲最適於傾瀉。何況她當初辭闕出塞,還特意帶著琴譜呢!詩中的“猶將漢閨曲”亦如黑夜的閃電一般,給女主人公帶來了一絲慰藉。那么,接著就該是不絕如縷的幽幽琴韻,飄向那寒夜雪影了——它定然將忽徐忽急、如怨如泣,如王昭君當年向萬里外的故鄉親人,訴說著“,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長”的無限悽愴(見古辭《昭君怨》)?令人驚訝的是,詩中接著抒寫的卻不是琴聲,而是寂寂之間的一聲長嘆:“誰忍奏氈房(鋪掛氈毯的宮房)”!在塞外“氈房”之間,彈奏往昔熟習的“漢閨”之曲,只能勾起她更多的萬里漂泊之感以及思鄉念親之悲,她又豈能忍受?這一句出人意料的轉折,將女主人公橫琴欲奏、終又推琴而起的難言之悲,表現得極為深沉。較之於去描摹淒切琴韻,更具有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以上四句,似已將女主人公的淒涼之情寫盡;詩人在結尾,又出人意料地開一虛境:“遙憶甘泉夜,暗淚斷人腸。”“甘泉”即甘泉宮,建於長安西北甘泉山,漢武帝常去那裡避暑。作為漢宮女子,主人公當年想必在那裡度過幾多歌舞游娛的難忘之夜。在這當初,想必覺得有怎樣美好,而今在萬里塞外“遙憶”起來,可就倍覺親切了。此刻女主人公憶及了什麼?是那高懸甘泉山上的明月?瀰漫雲陽宮外的輕霧?亦或是迎風殿前的婆娑樹影?通天殿里的悠揚絲竹?這一切雖未明言,卻為“遙憶甘泉夜”一句所包容。此為虛境,然“虛”而有味,展示出女主人公已沉入了怎樣迷茫的往事之中。然而,它畢竟僅是閃爍著五彩之色的虛境而已,如今全都飄然而逝,再也難以喚回。周圍依然是空曠的宮、寒冽的夜,以及女主人公陡然醒覺之後所湧出的斷腸天涯的不盡淚珠,正暗暗滴落......
如這就是徐摛的《胡無人行》——一首遠嫁塞外的漢宮女子的悲歌。女主人公無姓無名,但讀者可以從她身上,恍見江都公主、解憂公主以及王昭君等可憐女子的疊印,感受到蘊藉於她們心頭的難以傾吐的共同悲情,作為南朝的著名宮體詩人,徐摛作詩本以靡麗纖巧見長。這首詩卻不染一絲色彩,僅用那蕭淡的筆墨,展示女主人公寒夜獨處的淒涼一幕。適應著這一特定情境,詩人仿佛在詩中有意捨去了一切音響:登殿是幽幽的,“拭”妝也顯得輕輕;有琴,卻無聲;沉思,而無語;就是那“斷腸”之淚,亦只讓它暗暗地流淌——整個境界就是這樣一片靜寂,表現的恰是一種“胡無人”(四顧無親)的悽愴悲懷。
作者簡介
徐摛(474-551年),字士秀,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南朝時期官員、文學家,"宮體"詩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庾肩吾並稱"大徐庾"。徐摛少年喜愛學習,等到年長時,已經讀遍了經書和史書。他寫文章喜歡標新立異,不拘於已有的體裁。他和他的兒子徐陵都得到梁武帝的喜愛,時常出入皇宮,所受恩寵的隆重無人能比。549年(太清三年),侯景攻陷台城,衛士一鬨而散,只有徐摛自己一個人站著不動,並對侯景說:"侯公應當與皇上以禮相見,又何必要這樣呢?"侯景對他很是敬畏。551年,因梁簡文帝被囚禁,不能去朝見,在怨恨中病逝,終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