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榛

毛榛

別名小榛樹、胡榛子、火榛子,所屬植物界, 樺木科。在中國分布廣泛。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陝西、甘肅東部、四川東部和北部。生於海拔400-1500米的山坡灌叢中或林下。榛在秋霜後至冬季羊採食,嫩葉曬乾後可做牛羊 等草食家畜與豬的飼料。夏季採收葉子可 做柞蠶飼料。其他用途:毛榛果仁含澱粉20%左右,富含脂肪和多補維生素,是人們的營養食品。種子含油50—60%,可榨油供食用。木材堅硬、耐腐,可做傘柄、手杖等。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種中文名:毛榛

毛榛毛榛

種拉丁名: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

種別名 :小榛樹、胡榛子、火榛子

科中文名:樺木科

科拉丁名:Betulaceae

屬中文名:榛屬

屬拉丁名:Corylus

形態特徵

毛榛毛榛

灌木,高2~4米,叢生,多分枝。樹

皮灰褐色或暗灰色,龜裂。幼枝黃褐色,密被長柔毛。葉寬卵形或矩圓狀倒卵形,長3—11cm,寬2—9cm,先端具5—9(11)驟尖的裂片,中央的裂片常呈短尾狀,基部心形,邊緣具不規則的重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兩而疏被柔毛,側脈5一7對,葉柄稍細長。

雌雄同株。雄菜荑花序2—3(4)枚生於葉腋,下垂,無花被,雄蕊4—8;雄花序頭狀,2—4枚生於枝頂或葉腋。

堅果單生或2—5(6)枚簇生,常2—3枚發育為果實;果苞管狀,在果上部收縮,外被·黃色剛毛及白色短柔毛,先端有不規則的裂片。堅果近球形,長約12mm(圖89)。

生態特徵

毛榛毛榛

耐陰的中生灌木。習見於溫帶、暖溫帶的山地森林帶。生於白樺(Betulaplatyphylla)、山楊(Popu-lusdavidiana)、蒙古櫟(Quercusmongolica)、遼東櫟(Q.Li-aotungensis)等夏綠闊葉林中或林緣。也經常與榛(Corylushe-terophylla)同時存在。本種較耐陰,多散生於林中和近林的林緣,或分布於山地陰坡,偶爾也在森林破壞後的陰山坡形成小面積的單優勢群落。4月返青,4—5月先葉開花,8—9月果實成熟。

分布情況

毛榛毛榛

廣布於我國的東北、華北,內蒙古、山東、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等省區;國外分布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烏得斯克; 俄羅斯遠東地區:烏蘇里; 俄羅斯遠東地區:則亞-布列亞; 日本。

主要價值

毛榛毛榛

種子可食用。毛

榛在秋霜後至冬季羊採食,嫩葉曬乾後可做牛羊 等草食家畜與豬的飼料。青綠枝葉家畜一般不吃。夏季採收葉子可 做柞蠶飼料。4—5月開花時,也是蜂的蜜源。其他用途:毛榛果仁含澱粉20%左右,富含脂肪和多補維生素,是人們的營養食品。剝上果先可生食或蒸煮後吃,也能加工成粉後做糕點。熬制榛乳、榛脂是營養藥品。種子含油50—60%,可榨油供食用。種仁入藥,有調中、開胃、明目的功效。木材堅硬、耐腐,可做傘柄、手杖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