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繩墨·泄瀉》:“胃瀉色黃,食飲不化,此胃有虛寒也。”《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以傷食作瀉為胃瀉。詳見胃泄、傷食瀉條。
相關詞條
-
清胃瀉火湯
清胃瀉火湯是一種中醫藥劑,組成為連翹、桔梗、黃連、梔子、黃芩、玄參、升麻、生地、薄荷、甘草、葛根。主治痘後餘毒不淨,發為口疳。
-
承氣瀉胃厚朴湯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九十七。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
-
健脾瀉胃湯
【處方與加減】半夏、黃芩、黨參、莪術各10克,黃芪15克。 湯中半夏辛溫,燥濕健脾。 每日1劑,水煎,分次服。
【處方與加減】 【功效與用法】 -
輸瀉
輸瀉 ,運轉排瀉。《素問·五臟別論》:“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夭,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簡述 相關條目 -
胃結塊症
胃結塊症是小兒在空腹時食入大量柿子、黑棗,而使其所含果膠和鞣酸與胃酸凝固,在胃內形成結塊。臨床以餐後上腹疼痛不適,胃部可觸及活動的腫塊為特徵。若治療不當...
臨床表現 併發症 辨病 診斷 診斷要點 -
胃氣虛
胃氣虛症狀指胃的受納和消化水谷功能虛弱。主要症狀有胸脘痞悶,不思飲食,或食不消化,甚則食入反吐,大便稀爛,唇舌淡白等。
胃氣虛症狀 病因 臨床表現 症候分析 食療 -
通脾瀉胃湯
通脾瀉胃湯,中醫藥方,出自醫學典籍《金鑒》卷七十七。用於黃風者,發於脾經,初病雀目,日久瞳變黃色,甚而如金。乃脾胃風熱,上沖於眼,致生黃膜,淚流赤澀,疼...
正文 來源 組成 用法 功用 -
脫瀉
一種傳統中醫術語,出自《醫學傳燈》。
概述 治療方法 -
胃
胃是消化管的擴大部分,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人體胃的容積為1000~3000毫升。胃的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胃分上、中、下三部,即上脘、中脘、...
外形 形態結構 功能 胃液分泌的調節 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