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肩吞始於中國的南北朝末期-隋唐時期,吞肩獸的起源,說法不一,目前沒有準確的信息來源。
突厥來源說,其實物後被證明只是飄旗前的獸頭,與吞肩獸無關。
在周朝出土實物中就發現過各種吞獸,以及獸頭盔。
總體上來說,肩吞獸在宋代時期發展達到頂峰,並定型,在明朝逐漸少見。
最終,在清朝時幾乎消亡,清朝只有布面甲上的布制腹吞,而吞肩獸在實物中以及消亡,只存在於閩南遊神的神將偶、京劇靠甲,宗教類雕塑里還有表現。
唐朝初期的吞肩根據實物觀察,應該是包括了上頜下頜兩部分,從日本傳世唐武士吞子的結構上發現,唐初吞肩獸是上下兩部分構成。下頜倒立起來包住手臂,和上頜用手臂兩側的繩子套牢固定。而到了中唐晚唐,吞肩獸的結構更加科學,逐漸演化為穩健、威武、實用的風格,中國中世紀傳統的肩吞基本成型。 到了宋代,鎧甲的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肩吞已經形成定式。
宋後,除了宗教塑像與石翁仲。明朝的部分甲冑也有吞肩結構。
到清朝為止。只有宗教塑像還保留吞肩獸,石翁仲已無,而武將的甲冑上也已無吞肩獸,只有腹部還保留吞獸的布制的吞獸造型。
外國的吞肩獸
吞肩獸並非中土獨有,部分外國的甲冑也有此類結構。
肩吞工藝
肩吞製作非常複雜,涉及的工藝有鑄造、鎏金、鏨刻等。
國內頂尖復原鎧甲的老師溫陳華溫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