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腸循環

肝腸循環

腸肝循環(enterohepatic cycle)指經膽汁或部分經膽汁排入腸道的藥物,在腸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經門靜脈又返回肝臟的現象。此現象主要發生在經膽汁排泄的藥物中,有些由膽汁排入腸道的原型藥物如毒毛鏇花子苷G,極性高,很少能再從腸道吸收,而大部分從糞便排出。

基本信息

化學循環

肝腸循環肝腸循環

此現象主要發生在經膽汁排泄的藥物中,有些由膽汁排入腸道的原型藥物如毒毛鏇花子苷G,極性高,很少能再從腸道吸收,而大部分從糞便排出。有些藥物如氯黴素、酚酞等在肝內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後,水溶性增高,分泌入膽汁,排入腸道,在腸道細菌酶作用下水解釋放出原型藥物,又被腸道吸收進入肝臟。動物實驗顯示,抗菌藥物抑制腸道細菌後,可降低某些藥物的肝腸循環。肝腸循環的意義決定於藥物在膽汁的排出率,藥物在吸收,增加其排泄。膽汁排出量多時,肝腸循環能延長藥物的作用時間,如果能阻斷該藥物的肝腸循環,則能加速該藥物的排泄。如洋地黃毒苷中毒,服用考來烯胺可在腸中與之結合,阻斷其重吸收。

生物循環

肝腸循環肝腸循環

藥物及其代謝產物經膽汁排泄往往是主動過程,有酸性、鹼性及中性三個主動過程排泄通道。某些藥物,尤其是膽汁排泄後的藥物經膽汁排入十二指腸後部分藥物可再經小腸上皮細胞被重新吸收,這種現象稱為肝腸循環(hepato-enteralcirculation)在藥動學上表現為藥時曲線出現雙峰現象,而在藥效學上表現為藥物的作用明顯延長。也有些結合性代謝物經膽汁排入腸道後,水解釋放出原型藥物,會再次吸收形成肝腸循環。洋地黃毒苷26%經膽汁排入腸內形成肝腸循環,只是該藥作用持久的原因之一。經乳汁排出的藥物如嗎啡、阿托品、麥角生物鹼等可能引起乳兒中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