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75年前,當第一本有聲書在汽車中響起,人們想不到,在今天,每10個美國人中就有3名付費聽書用戶,72%的美國家用轎車中,都配有傳統的CD,而每本車載有聲書的售價為傳統圖書的兩倍。
“聽生活”,對於繁忙的現代人來說,不啻打開了一個嶄新的空間。當你沒時間閱讀,或缺乏獲取新知的渠道時,“聽書”可能是最佳的解決方案。據統計,在課堂信息獲取中,70%以上來自聽覺,“聽”可以讓我們更有效率地學習,更快速地提升自我。
“聽生活”、“聽經濟”、“聽未來”……這是一個不乏大詞的時代,在網際網路上,“聽書”的網站一度風起雲湧,然而隨著潮頭過去,我們卻尷尬地發現:真正活下來的,寥寥無幾。
面臨三瓶頸
首先是著作權瓶頸,它大大增加了聽書網站的運營成本,一本普通的有聲書製作費與著作權費加起來,至少1.5萬元,擁有1萬本有聲書的網站,僅此就要投入1.5個億,即使如此,從規模上看,這也只能算是小型圖書網站(而電子書文字網站,經常能達到10萬本的規模),用戶選擇空間太小,更何況好書、暢銷書的著作權費用更高,甚至“高到沒譜”。
其次是成本高昂,聽書網站對頻寬的要求更高,是普通網站的10至20倍,加上製作、維護、技術等方面的費用,“運行一個聽書網,比普通網站至少要多花5倍錢”。
第三是收入沒保障,美國聽書網站火爆,在於用戶著作權意識強,願意為此付費,而中國網友不認同付費聽書的理念,網站經營難以為繼,只能靠掙流量換廣告,“可廣告商不會因為你是聽書網,成本更高,就會多給你廣告費,但問題是,你每掙一個流量,成本比普通網站卻要高得多,你怎么可能取得競爭優勢呢?”
社會現象
一頭熱的“聽經濟”
據美國有聲讀物出版商協會的統計數字,美國市場上有10萬種以上的有聲讀物,且每年新增7500種,有聲讀物行業年產值已突破20億美元,雖然這只是傳統出版市場的3%,但它的增長率令人震驚,大大超過了傳統出版業。在美國,這是一個常見的例子:年輕人每年只看4本書,卻“聽”了54本書。80%美國人的車中,都會放上一本有聲書。
相比於國外聽書市場的火爆,國內發展卻相對緩慢。據網際網路專家楊鵬飛介紹,在“聽生活”概念的鼓譟下,國內一度出現了近千家相關網站,但堅持下來的,只有10多家,而其中能實現盈利的,不超過2家。
有趣的是,在聽書市場中,呈現出一頭熱的效應:一方面是商業運營舉步維艱,另一方面卻是廣大讀者對這種嶄新的傳播方式高度認同。很多私人網站都提供聽書下載,此外還有許多網友出於興趣,個人大量錄製有聲圖書,其中很多質量頗高,達到專業水準。最典型的案例是羅永浩的段子,曾風靡一時,是當年很多車主的必備。
這種非市場化的有聲圖書基本免費,可以很方便地下載,但良莠不齊,且無著作權,據楊鵬飛估計,它們占到目前網上有聲圖書總量的60%左右。
著作權保護是道坎
目前中國網上也有收費的聽書網站,一本書分100至200節,每節收費0.20元,換言之,聽一本書的花費是20至40元,與實體書價格不相上下,相比於國外同行,算是很便宜的了,但網友依然不認可,許多付費下載用戶也會將電子檔案免費分發給別人,一本原創的有聲書推出後,只需幾天功夫,網上的免費版便“到處都是”。
缺乏著作權保護的大環境,因此人人都不願做原創,據楊鵬飛統計,目前國內有聲書轉化率不足5%,幾乎每家聽書網站都有盜版,小的聽書網站幾乎沒一本是自己製作的。
為減少風險,各聽書網站只好採用與錄製者分成的機制,專業人員看利潤不大,甚至會賠本,逐漸淡出,好在有一些院校的學生堅持了下來,但水平較低,粗製濫造,甚至經常讀錯字。
還有一點不容忽略,即來自廣播電台的衝擊,書商願意向它們開放著作權,以宣傳自己的書,所以廣播電台的製作成本相對低廉,影響又大,普通網站很難與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