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特徵
社會發展的進程表明,人類的職業生活是一個歷史範疇。一般來說,所謂職業,就是人們由於社會分工和生產內部的勞動分工,而長期從事的具有專門業務和特定職責,並以此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社會活動。人們在一定的職業生活中能動地表現自己,就形成了一定的職業精神。
職業作為社會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對社會成員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傳統產生著重大影響。其一,職業分工及由此決定的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不同,影響著人們對生活目標的確立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以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其二,人們的職業活動方式及其對職業利益和義務的認識,對職業精神的形成有著決定性作用。一個人一旦從事特定的職業,就直接承擔著一定的職業責任,並同他所從事的職業利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對一定職業的整體利益的認識,促進其對於具體社會義務的文化自覺。這種文化自覺,可以逐步形成職業道德,並進而升華為職業精神。其三,職業活動的環境、內容和方式,以及職業內部的相互作用,強烈影響著人們的情趣、愛好以及性格和作風。其中包含著特定的精神涵養和精神情操,反映著從業者在職業品質和境界上的特殊性。可見,所謂職業精神,就是與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繫、具有自身職業特徵的精神,反映出一個人的職業素質。
職業精神具有以下特徵。在內容方面,它總是鮮明地表達職業根本利益,以及職業責任、職業行為上的精神要求。就是說,職業精神不是一般地反映社會精神的要求,而是著重反映一定職業的特殊利益和要求;不是在普遍的社會實踐中產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職業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它鮮明地表現為某一職業特有的精神傳統和從業者特定的心理和素質。職業精神往往世代相傳。在表達形式方面,職業精神比較具體、靈活、多樣。各種不同職業對於從業者的精神要求總是從本職業的活動及其交往的內容和方式出發,適應於本職業活動的客觀環境和具體條件。因而,它不僅有原則性的要求,而且往往很具體、有可操作性。在調節範圍上,職業精神主要調整兩方面的關係一是同一職業內部的關係,二是同一職業內部的人同其所接觸的對象之間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各種職業集團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為了維護自己的職業信譽和職業尊嚴,不但要設法制定和鞏固體現職業精神的規範,以調整本職業集團內部的相互關係,而且注意滿足社會各個方面對於該職業的要求,調整該職業同社會各方面的關係。在功效上,職業精神一方面使社會的精神原則“職業化”;另一方面又使個人精神“成熟化”。職業精神與社會精神之間的關係,是特殊與一般、個性與共性的關係。任何形式的職業精神都不同程度地體現著社會精神。同樣,社會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過具體的職業精神表現出來的。社會精神寓於職業精神之中,職業精神體現或包含著社會精神。職業精神與職業生活相結合,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形成具有導向性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習慣,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著從業者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所形成的品行,影響著主體的精神風貌。
社會主義職業精神不同於其他社會制度下的職業精神,它具有以下三個重要特徵第一,它是社會主義精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的社會生活分為三大領域,即家庭生活、職業生活和公共生活。社會主義職業精神就是職業領域內社會主義精神的特殊要求。第二,它的本質是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社會消除了人與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從根本上使職業利益同社會利益、同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一致起來,各種職業都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各行各業可以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即為人民服務,並使之在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發揮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第三,它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灌輸性”。社會主義社會的職業精神是在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基礎上形成的。它的主體內容不像舊的職業精神那樣,可以自發產生,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教育下,通過有覺悟的職業成員的努力建立起來的。列寧在談到培養工人的社會主義意識時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列寧選集》第1卷第267頁因此,加強對從業者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使之認清社會主義職業的性質和特點,了解本職業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基本要素
社會主義職業精神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這些要素分別從特定方面反映著社會主義職業精神的特定本質和基礎,同時又相互配合,形成嚴謹的職業精神模式。
職業理想。社會主義職業精神所提倡的職業理想,主張各行各業的從業者,放眼社會利益,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種職業理想,是社會主義職業精神的靈魂。一般說來,從業者對職業的要求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維持生活、完善自我和服務社會。這三個方面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職業選擇中都是必須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民在選擇職業時應該把服務社會放在首位。因為,只有從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分別從事社會所需要的各種職業,社會才能順利地前進和發展。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廣大社會成員包括從業者自身,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職業態度。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是從業者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職業態度具有經濟學和倫理學的雙重意義,它不僅揭示從業者在職業生活中的客觀狀況,參與社會生產的方式,同時也揭示他們的主觀態度。其中,與職業有關的價值觀念對職業態度有著特殊的影響。一個從業者積極性的高低和完成職業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職業價值觀念。職業倫理學研究表明,先進生產者的職業態度指標最高。因此,改善職業態度對於培育社會主義職業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職業責任。這包括職業團體責任和從業者個體責任兩個方面。例如,企業是擁有生產經營所必須的責、權、利的經濟實體。在國家與企業的責、權、利關係中,責是主導方面。現代企業制度不僅正確劃分了國家與企業的責、權、利,將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也規定了企業與從業者的責、權、利,並使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裡的關鍵在於,要促進從業者把客觀的職業責任變成自覺履行的道德義務,這是社會主義職業精神的一個重要內容。
職業技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職業對職業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不但需要科學技術專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萬受過良好職業技術教育的中、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工和其他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的熟練從業者。沒有這樣一支勞動者大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設備就不能成為現實的社會生產力。我國經濟建設的實踐證明,各級科技人員之間以及科技人員和工人之間都應有恰當的比例,生產建設才能順利進行。良好的職業技能具有深刻的職業精神價值。
職業紀律。社會主義職業紀律是從業者在利益、信念、目標基本一致的基礎上所形成的高度自覺的新型紀律。從業者理解了這個道理,就能夠把職業紀律由外在的強制力轉化為內在的約束力。從根本上說,社會主義職業紀律可以保障從業者的自由和人權,保障從業者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職業紀律雖然有強制性的一面,但更有為從業者的內心信念所支持、自覺遵守的一面,而且是主要的一面,從而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自覺的意志表示和服從職業的要求,這兩種因素的統一構成了社會主義職業紀律的基礎。這種職業紀律是社會主義法規性和道德性的統一。
職業良心。這是從業者對職業責任的自覺意識,在人們的職業生活中有著巨大的作用,貫穿於職業行為過程的各個階段,成為從業者重要的精神支柱。職業良心能依據履行責任的要求,對行為的動機進行自我檢查,對行為活動進行自我監督。在職業行為之後,能夠對行為的結果和影響作出評價對於履行了職業責任的良好後果和影響,會得到內心的滿足和欣慰;反之,則進行內心的譴責,表現出內疚和悔恨。
職業信譽。它是職業責任和職業良心的價值尺度,包括對職業行為的社會價值所做出的客觀評價和正確的認識。從主觀方面看,職業信譽是職業良心中知恥心、自尊心、自愛心的表現。職業良心中的這些方面,能使一個人自覺地按照客觀要求的尺度去履行義務,寧願做出自我犧牲也不願違背職業良心,做出可恥、毀譽和損害職業精神的事情。在這個意義上,職業信譽鮮明地體現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職業理想和主人翁的職業態度。從客觀方面說,職業信譽是社會對職業集團和從業者的肯定性評價,是職業行為的價值體現或價值尺度。同時,職業信譽又要求從業者提高職業技能,遵守職業紀律。社會主義職業精神強調職業信譽,更重視把社會的客觀評價轉化為從業者的自我評價,促使從業者自覺發揚社會主義職業精神。
職業作風。它是從業者在其職業實踐中所表現的一貫態度。從總體上看,職業作風是職業精神在從業者職業生活中的習慣性表現。社會主義職業作風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好比一個大熔爐,能把新的成員鍛鍊成堅強的從業者,使老的成員永遠保持優良的職業品質。職業集體有了優良的職業作風,就可以互相教育,互為榜樣,形成良好的職業風尚。
實踐內涵
毛澤東指出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覆,才能夠完成。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因此,必須十分重視推進職業精神向職業實踐的轉化。職業精神的實踐內涵至少應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敬業。敬業是職業精神的首要實踐內涵,即社會成員特別是從業者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職業特別是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尊敬和熱愛。敬業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精神,是職業道德的集中體現;是從業者希望通過自身的職業實踐,去實現自身的文化價值追求和職業倫理觀念。敬業與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質、人的全面發展都有著直接的聯繫,並共同構成職業精神的完整價值系統。從事職業活動,既是對社會承擔職責和義務,又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完善。職業精神所要求的敬業,承載著強烈的主觀需求和明確的價值取向,這種主觀需求和價值取向構成從業者實踐活動的內在尺度,規定著職業實踐活動的價值目標。馬克思在其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衝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善。”“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服務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任何沉重負擔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作出犧牲;那時我們得到的將不是可憐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快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億萬人,我們的事業雖然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發揮作用,當我們離開人世之後,高尚的人將在我們的骨灰上灑下熱淚。”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就樹立的為全人類服務的崇高敬業精神,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勤業。古人說“業精於勤”。職業精神必須落實到勤業上。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對“勤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他指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白求恩同志“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整個八路軍醫務系統中,他的醫術是很高明的。這對於一班見異思遷的人,對於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為了做到勤業,我們不僅要強化職業責任,端正職業態度,還需要努力提高職業能力。在新世紀新階段的今天,提高職業能力,就要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去提高,在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去提高,在解決複雜矛盾和突出問題的實踐中去提高,在應對各種挑戰和風險的實踐中去提高。
創業。我們正在進行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事業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仍處在持續不斷的創業進程之中,需要繼續發揚創業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職業發展的動力在於創新。面對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挑戰,面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提出的巨大需求,我們的職業活動必須開闊眼界,緊跟世界潮流,抓住那些對經濟、科技、國防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作用的重大課題,抓緊攻關,自主創新,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歷史反覆證明,推進職業發展,關鍵要敢於和善於創新。有沒有創新能力,能不能進行創新,是當今世界範圍內經濟和職業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我們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與客觀相一致,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及時提出適應職業實踐發展要求的方針政策,及時改革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環節,不斷從人民民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中吸取營養,改進和完善我們的工作。
立業。當人類社會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所要“立”的根本大業。各行各業的職業精神必須服從和服務於這個大業。需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綜觀全局,本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一定要高揚社會主義職業精神,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我們核心的職業任務就是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職業實踐,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