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道侯王廟

聯合道侯王廟

聯合道侯王廟位於九龍聯合道與東頭村道交界,與九龍寨城公園有一街之隔,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物。此廟是第一間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直接管理的廟宇。

基本信息

簡介

聯合道侯王廟聯合道侯王廟位於九龍聯合道與東頭村道交界,與九龍寨城公園有一街之隔,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物。此廟是第一間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直接管理的廟宇。

歷史沿革

有關此廟的緣起,說法不一。清朝學者陳伯陶指該廟所供奉的侯王為南宋功臣楊亮節,並於1917年寫成一篇《侯王廟聖史碑記》,將侯王廟的淵源及侯王的史跡刻石安放在廟內。另一說法指侯王是一位曾為宋帝昺治癒失眠症的楊姓村民;而另一學者則指侯王是曾協助宋兵抗元的楊姓人家的祖先。
聯合道侯王廟聯合道侯王廟

該廟據說於1730年(清雍正八年)左右建成,曾於1759年(清乾隆廿四年)、1822年(清道光二年)、1859年(清鹹豐九年)、1879年(清光緒五年)、1917年及1988年多次重修。以19世紀香港的發展情況來說,在清朝數十年間能有足夠資金多次重修廟宇,顯示九龍城一帶在當時已有相當的經濟發展。華人廟宇委員會於2005年動用約港幣400萬元為侯王廟進行大型維修工程,並儘量保留廟宇的原貌。

供奉神祗

雖然歷史上對侯王的出處未有定案,但一般人多認同侯王是指楊亮節。據稱南宋末代皇帝(即宋帝昺)曾在侯王楊亮節的襄助下南逃至九龍。楊氏護駕有功,世人敬其忠義,故建廟以紀念他的功績。 除侯王外,廟內亦供奉充觀音、太歲、諸仙菩薩、十八羅漢及三寶佛。

建築格局

侯王廟是三幢式建築設計,由正門進入是正殿,中央供奉侯王像;左面分別是羅漢堂、佛光堂及龍華堂。羅漢堂及佛光堂前有一個小庭園,庭園牆頭的石灣人物雕塑精美,色彩鮮明,與正殿前古色古香的亭子相連。善信要先經過亭子,才能入廟敬神。廟的右邊設有中式園林及方亭,方亭內有“一筆”復刻,而“一筆鶴”石刻位於廟宇後。

歷史文物

由於建築年代久遠,廟內保存了不少具文化藝術價值的物品,其中包括多組置於牆身的石灣浮雕、刻有“侯王座前”四字的鐵香爐、以一筆寫成的“鵝”字及“鶴”字石刻以及多面匾額等等。1822年(清道光二年)所立的《重修楊侯王宮碑記》,是黃大仙區最古老的碑刻。
侯王廟侯王廟

其它相關

此廟為善信提供多項新服務,包括增設“添福延壽池”用以祈福添壽、於後園設“許願角”供善信許願及設佛光殿作“供佛”用途。
此廟是第一間由華人廟宇委員直接管理的廟宇。為鼓勵市民愛惜廟宇及保護廟內的文化藝術品,善信只可在廟外燃點香燭寶帛及只可在廟內燃點一炷香,以減少廟宇牆壁及天花受煙火燻黑的程度,及改善廟內空氣品質,保障善信及遊人的健康。 此廟的侯王誕期定於每年農曆六月十六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侯王誕是每年的民間盛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