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樂村飯莊

聚樂村飯莊

1919年夏天,三位身懷絕技的名廚欒玉琢、王廣鏞、王德漢在博山聚首,為了傳承魯地飲食文化,共同創辦了“聚樂村”飯莊。是淄博迄今為止創立時間最早的餐飲名店,創造性地發明了“四四席”套餐制,現如今逐漸成為地方標誌性主體餐飲文化。聚樂村作為博山菜系的中流砥柱代表菜眾多,各具特色。布袋雞、燒魚翅、鴛鴦雞醇香可口;蝴蝶海參營養豐富,造型美觀,栩栩如生;清湯氽脊髓黃管,香脆鮮美;麵食類中的銀絲卷、盤絲餅、荷葉餅,膾炙人口。

基本信息

簡介

聚樂村飯莊聚樂村飯莊
1919年夏天由張新曾、欒玉琢、王廣鏞3人出面開辦,共集40家60股12000吊銅元資金。該飯莊初開業時生意興隆。由於經理欒玉琢與副經理王廣鏞及王德漢都是烹飪嫻熟、身懷絕技的名廚,特別王廣鏞曾在清宮膳房的名廚袁發門下學徒,精通南北大菜,紅白二案。他把北京風味的“公館菜”和濟南風味的“飯館菜”融為一體,和其他人一起創出許多有博山風味特點的代表菜。因此聚樂村飯莊的名氣越來越大,當時博山一帶無人不曉“聚樂村”。 1932年,聚樂村飯莊由疊道街搬遷到西冶街新址後,經營達到鼎盛時期,日營業額一般在三百元左右,多時達五六百元,整日顧客盈門,席無空位。 1937年,日軍侵占博山後,聚樂村飯莊生意逐漸凋零,營業時開時停。1948年淄博解放後,聚樂村又逐漸恢復發展。至“文化大革命”前,聚樂村的生意非常紅火,其盛名婦孺皆知,各界要人名士如臨博山,多到此光顧。京劇“四大名旦”到博山演出時,都在此處設宴請客,品嘗聚樂村的獨特風味。“文化大革命”期間,聚樂村失去其經營特色,成為一般飯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又重現生機。 聚樂村的代表菜眾多,各具特色。布袋雞、燒魚翅、鴛鴦雞醇香可口;蝴蝶海參營養豐富,造型美觀,栩栩如生;清湯氽脊髓黃管,香脆鮮美;麵食類中的銀絲卷、盤絲餅、荷葉餅,膾炙人口。許多烹飪老藝人,如馮蘭譜、閻百珍、李永昌、孫樂金、王福海等,都先後出自聚樂村。

聚樂村與四四席

方桌四四席-海參席方桌四四席-海參席
從現代餐飲理論上分析,“四四席”不僅僅單指傳統說法上的菜品和器皿的數理規制,而是更多蘊含著一定的哲學理念和辨證思想。單就數理而言,八人用餐,“四四”規制恰到好處,少一個則不足,多一個則有餘。而從中國傳統觀念上理解,“四”字的含義,多有“四紅四喜”、“四平八穩”、“四季來財”等吉祥寓意。
其次,“四”字與菜品內容結合,使之在不同季節得以有序變化和更迭,人為地迎合了時令間“四季變換”、“四時常鮮”的自然屬性。極大地順應了天地間的一般規律和自然法則。
再者,更有“長尊幼卑”、“先乾為敬”、“離座敬酒”等傳統禮儀規制的約束,以及食客們席間作詩行酒、高談闊論的現場調和,更令“四四席”在佐餐過程中少了幾分粗俗,多了幾分優雅。而其仍延續至今的諸多規制、講究,亦並非是繁瑣的陳規陋習,而是餐飲與文化,人文與環境,自然與美食,精神與物質的和諧體現。

榮譽

雞汁干貝雞汁干貝
博山聚樂村飯莊始創於1919年,是淄博迄今為止創立時間最早的餐飲名店,創造性地發明了“四四席”套餐制,逐漸成為地方標誌性主體餐飲文化。
2006年11月,“聚樂村”被國家商務部授予首批“中華老字號”,由此這一為淄博地區近代餐飲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名店老號,完美地向世人詮釋了其走過的漫漫九十年風雨滄桑。
從我們挖掘整理的歷史檔案及資料來看,聚樂村飯莊籌建於1918年,1919年夏在博山疊道街正式開張。清末進士張新曾(字煥宸,時任博山商會會長)親自題寫榜書匾額,並由清末著名書畫家、後任山東省教育廳長的王訥以此題寫了“聚太和氣、樂適宜游”的大幅門聯。當年,單製作這塊牌匾上的三個鎏金大字就耗用了一兩黃金。至今這塊在淄博市現存最早的餐飲老字號牌匾仍然完好保存於博山聚樂村食品有限公司,成為見證“聚樂村飯莊”歷史輝煌與世紀滄桑的珍貴文物。
2003年,聚樂村四個傳統菜餚被評為中華名小吃;2006年,聚樂村被評定為國家首批中華老字號。

聚樂村美食

聚樂村的飯菜齊全,製作精良,味道醇美,聞名遐邇。在麵食方面,較為有名的如“荷葉餅”、“盤絲餅”、“金絲糕”“銀絲卷”、“虎蹄包”、“蟹黃水餃”等。在菜餚方面,如“梅花大腸”、“蝴蝶海參”、“紅燒魚翅”、“荷花肘子”、“繡球丸子”等,這些菜形象美觀,營養豐富,清香可口;其他如“布袋雞”、“鴛鴦雞”、“三鮮鍋”、“生肉火鍋”、“爆炒腰花”等亦膾炙人口。僅甜菜一項就有“蜜汁山藥”、“拔絲山

紅燒海參紅燒海參

藥”、“琉璃山藥”、“水晶饃”、“琉璃藕”、“琉璃核桃仁”、“糖汁蓮子、”“八寶飯”等不下二十餘種,至於其他名菜佳肴,就數不勝數了。現今的《博山菜譜》就是以“聚樂村”老廚師的拿手傑作為基礎的。

聚樂村與福祿壽喜

聚樂村1919年全家福聚樂村1919年全家福
聚樂村飯莊從開始兼收並蓄研發了魯中“四四席”,而“四四席”體現著固我根本的福祿壽喜和“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學理念以及四海通商,八方來客的心裡祈祝,保持尊卑有序,長幼鹹安的社會倫理精神。同時,以福祿壽喜為典型代表的“四四席”中餐飲禮儀規制,延續著中國古代以來的禱祝祈福形式。使士庶客人在燕飲歡樂之中引發心裡共鳴,得到口腹與精神兩個方面的滿足和愉悅。
福、祿、壽、喜是古今中國人心意之中最祈望的四種福祉吉瑞,這四個概念表達的是人生的四種祚運與生活狀態,而其中尤以福、壽為中軸核心。時下愛聽的話是“五福臨門”與“壽比南山”等。溯其形成歷史,當在久遠既往。
“福”乃“福、祿、壽、喜”四大吉祥之首,“五福”指:“壽(得享耄壽)”、“富(殷實多財)”、“康寧(健康平安)”、“修德(崇尚美德)”、“考命(善終正寢)”。“福”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不僅是物質滿足,更是精神層面上的富足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福文化是在中國本土文化中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心理。她的涵蓋面非常廣泛,伴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的變遷與發展,如今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她所折射出的是我們整箇中華民族的生活觀念及人生價值觀。
“祿”字在甲骨文所示,象形從井中提繩取水,井乃掘地為坑而成,坑上架一“井”字形木架,留出“井”中之口,填蓋其餘,以利取水,取水時井繩緊刻木頭井口,水滴隨汲水上升而響,所以《說文》謂“錄,刻木錄錄也。”將“錄”字加“示”字為原由。“祿”字再纂書體定形之後,即延伸出俸祿、俸給等解釋。《詩經•商頌•玄鳥》:“殷受命鹹宜,百祿是何。”《箋》:“百祿是何,謂當擔負天之多福。”
甲骨文“壽”字的構形暫時不明,在卜辭里用為祈禱之“禱”。“壽”字在金文此字構形里有代表水流的“S”而謂會意長久(如“善夫克鼎”等)。均乃通過禱祭以求佑護康健之意。《說文》:“壽,久也。”《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富貴豆腐富貴豆腐
喜壽:77歲,草書的喜字看似七十七。
米壽:88歲,米字看似八十八。
白壽:99歲,百字少一橫為白字。
茶壽:108歲,茶字的草字頭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是八,加在一起就是108。
甲骨文“喜”字由兩部分組成,上部分像只上有崇牙(鼓頂部的裝飾)、並有敦座的鼓,下部分像置鼓的器物。《說文》:“喜,樂也。”鐘鼓磬祝乃中國古代器樂之四大主件,形成大典之中的金石醇木之聲。古人祭祀時擊鼓,當然是希望神靈賜喜。《詩經•周南•關雎》有“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的詩唱,說明古人在婚禮之時有擊鼓告報神靈的禮儀,所以婚姻喜慶往往和聲鼓聯繫在一起。
如此看來福中包含著壽、喜、祿,而壽、喜、祿三種含義又是“福”的元素內容。
聚樂村對福祿壽喜意念的設計與融合,可謂恰如其分。門楣上“聚樂村”三個碩大的紅底金字,與對映的祥雲標誌,充滿了喜氣。院落中迎面那兩盞體現著燭光倒影元素的紅色大燈籠,映襯著兩扇寫滿中國紅的大門,更是喜中見喜,意增中華民族濃郁的喜慶色彩。門內懸關處的蝙蝠圖形,充盈著福氣。走廊里的喜轎,則詮釋出人們常說的抬頭見喜,好運福臨。聚樂村可謂處處喜氣連連,昭示著聚樂村和諧昌盛。聚福堂、聚祿堂、聚壽堂、聚禧堂,演繹的則是中華傳統的吉祥文化。無論是代表我們中華民族祖先圖騰標誌的“◇”形,還是寓意福祿壽喜財康和順昌吉這十全十美符號的竹燈,與細緻非凡的五穀豐登、意韻神似的福祿壽琉璃器物,皆滿足了人們的精神訴求,更是對吉祥文化的釋懷。於是在聚樂村品嘗地道的“四四席”,則會有不一般的感受,百年餐飲老店深厚的文化內涵定會在不經意間深入人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