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村內企業:模具有限公司,調味品廠,鋼廠,米業有限責任公司。
主要農產品:小青南瓜,脆甜,檸檬,水稻,茅菜,美國香瓜,甜菜,鳳梨、蠶桑、大蔥。
美食:野豬、獾、鱔(野生)、泥鰍(野生)、農家菜餚
村里單位:聚星村廣播站,聚星村信用社,聚星村中學 、肥西書院
舊址:淮軍、張老圩、劉老圩
歷史沿革
兩廣總督、淮軍故里
40多年前,從合肥西鄉的山林間走出了一個個彪形大漢,張樹聲、張樹屏、劉銘傳、周盛波、周盛傳、唐定奎等百餘個大小團練首領,率領著一條條長龍般的隊伍,在中國大地縱橫馳騁近半個世紀。
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淮軍。
立下卓越戰功的淮軍將領們,衣錦還鄉。許是軍旅生涯的緣故,他們將自己的居所也設計成了攻守兼備的堡壘,憑藉權力和金錢,圈買土地,在山林之間建起一座座四面環水的私家圩堡居住。圩子是他們的世襲領地,擁有軍隊(圩勇)、世奴(家僕)、佃戶。圩主還操縱著附近一兩個鄉甚至幾個鄉的經濟命脈……
歲月易逝,100多年來,這些圩堡一直隱匿在山林之間,那段喧鬧的歷史也漸漸埋於泥土之下。劉老圩成了部隊駐地,張老圩、周老圩、唐老圩里都建了學校,披在圩堡身上的鉛華漸已褪去。
突然而至的旅遊構想,一下子刺激了世人的神經。於是乎,“淮軍故里圩堡群”旅遊線路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儼然成形。在走訪四大圩堡過程中,我們更感受到了當地政府對圩堡開發的渴望和急切。通往劉銘傳故居的三條公路正加緊建設,張老圩的古蹟也在整理中。
但同時有人這么提醒記者,缺乏創意和新意的開發是不可取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奇”,在打造“淮軍故里”人文之旅的同時,或許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激情。
人文傳承
瀘西之學鄉:肥西書院
它是淮軍將領劉銘傳、劉子務、劉子徵、唐定奎、張樹聲、張樹珊、周盛波、周盛傳、丁功宣等為家鄉培育人才所創,有房百餘間,置租田約1300餘石,請一飽學之士(名曰山長)主持書院。大家共同捐資,聯合獻地、選址,於清同治年間(1871年)建立。為了提高聲望,擴大影響,他們還請了當朝重臣左宗棠題書“肥西書院”牌匾,請同鄉名臣李鴻章題書“聚星堂”匾額。所以肥西人多稱為“聚星堂書院”。
時過境遷該書院先後成為“合肥西南五區聯防公所、農村職業中學,” 至當時硝煙四起書院實際閒置,把這份公共財產用在教育事業最為恰當,經費遂得到解決。
肥西大潛山下劉氏聚族而居,祠堂富有,對於辦學劉氏族人熱烈支持予以大部桌椅板凳,以促事成,學校就設在肥西書院。該院大門上有左宗棠寫的“肥西書院”四個大字,在第三進屋中間有李鴻章所寫的“聚星堂”三個大字掛在屏風上。第四進為校務處、總務處辦公地點。第五進有五個大教室,每班60人,可容納300人。兩邊有房百餘間,可作學生宿舍、教職工宿舍以及伙房。校前方有農田,屋後及右側,有一條小溪流過,潺潺之聲,不絕於耳,春夏之際,老樹發蔭,鬱鬱蔥蔥。頗覺幽靜。這正是莘莘學子求知的好地方。時值合肥淪陷,縣府遷往西鄉,有一些老師在此附近居住,使師資問題也一併得到解決
環境生態
聚星鄉位於今合肥肥西縣,於官廳鎮至山南鎮中間,四面環山,風景秀麗,周邊紫蓬山.圓通山.獨座山.周公山.將軍嶺.大潛山.古山.龍穴.雞鳴山群山景區.肥西縣誌有詩:周公獨坐將軍嶺眼觀龍穴,小姑愁眉大潛山耳聽雞鳴。
山好水美.潛南乾渠從中而過,聚星湖水清澈甘甜,作為飲用水源受政府保護。山水間群鳥栖息美輪美奐。
遠離城市的喧鬧,這裡的顯得恬靜淡然,炊煙裊裊、微風漾漾。
村鎮美食
因為群山的緣故,聚星是合肥周邊唯一一個野外眾多的地方,野豬、獾等野味也成為農家的一道好菜,除此以外,水源好,魚蝦鱔鰍便更為鮮美,“鮑腥魚”一道聚星特產的美食讓很多人記住了這裡,必須是聚星湖的野生魚加以醃製,暴曬,輔佐各種調料蒸出來的絕品美味,大米蝦,乾煸鱔節,雜魚泥鰍,鰍龍鑽豆腐,雜魚火鍋等等等等,每到雙休,聚星街道很多外鄉遊客來此品嘗美食至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