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星亭

聚星亭

聚星亭位於南京夫子廟欞星門以西,與泮池邊臨秦淮河而立的魁光閣相應,象徵文風昌盛。與欞星門西面的奎光閣相應,奎星的故事歷代相傳,名氣極大,這也與古代科舉發榜的方式有關。它是一座六面二層的古亭,原建於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亦為夫子廟歷史悠久的一處著名古蹟。

基本信息

景點特色

它里外各有八根褐色亭柱,外柱有圍檻,里柱砌粉牆,並置有用細刨磚砌成的對稱拱門二道,亭內壁和地面亦用刨磚對縫鑲飾,六面為檻窗,石丹墀式台座.上層八面均為臥欞活扇窗.二層間懸有紫底綠字的柏木亭。

名稱意義

聚星亭聚星亭
“聚星”是聚集奎星得取功名之意。奎星是二十八宿之一,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漢代《孝經授神契》書中有“奎主文章”之說,東漢宋均作註:“奎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因此,也把奎星寫成魁星,演化為天上文官之首。
傳說奎星確有其人,長得奇醜,既是麻臉,又是瘸腿,幼時常被鄰里譏笑,但他志氣極高,發奮讀書,後來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殿試時,皇帝有意戲謔他,問他臉上怎么有許多麻子?他從容答道:“麻臉滿天星”;再問腳為何跛了?他說是“獨腳跳龍門”。皇帝見他才思敏捷、對答如流,又文章極佳、憂國憂民,於是欽點他為狀元。
奎星的故事歷代相傳,名氣極大,這也與古代科舉發榜的方式有關。金榜揭曉那天,先從第六名一直唱到末名“孫山”,最後倒過頭來宣布第五名到第一名,這前五名就叫“五魁”。頭名狀元在唱名後要出列站到皇宮階下的石刻鰲頭處,故又叫“魁首”、“獨占鰲頭”。
舊時,聚星亭內塑有一個赤發藍面的鬼形神像,一足立於海中鰲頭之上;另一足向後翹起,像似“魁”字的大彎鉤。一手捧斗,形如“魁”字中的斗字;另一手執筆如點狀,以示點中士子,這就是傳說的“魁星點斗”。因此,古代讀書人對魁星十分崇敬,每當南京鄉試開考,從大江南北趕來應試的秀才們,在秋闈寒燈苦思“八股”之前,都要來聚星亭朝拜魁星,指望考取舉人,日後進京“一舉奪魁”。

謎團

1984年恢復夫子廟建築,該亭最早復建,在開挖亭基時,意外發現了一具完整遺骸,及幾枚銅扣,經考古專家判斷,死者為明末人。我國古代建築有活人奠基的殘酷風俗,此人當為聚星亭殉葬。古代人殉一般是頭南北腳,而該屍骨卻是頭北腳南,還有,奠基時是活人還是死人?至今仍是一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