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乙遷耿
關於古耿國的建立,最早的記載見於《尚書·商書·祖乙》中:“祖乙圯穴(音yi)雪於耿,作《祖乙》。”可惜《祖乙》的正文沒有流傳下來,只有上述作為祖乙》序言的一句話,但尚書中的這一句話,
首次將耿作為一個國都記載下來,其時代當在祖乙時期,即公元前14世紀。那么祖乙何許人也?原來黃帝的曾孫嚳穴(音ku雪),將他的兒子契穴(音xie)雪封於商,契當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經過14代傳至成湯,成湯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從湯到紂經歷了17代30個君王,祖乙是商朝的第7代第13個君王。關於商君祖乙的定都,《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帝中丁遷於嗷穴音ao雪。河穴音dan雪甲居相。祖乙遷於邢
穴( 音geng雪)。”古代邢與耿同音,是否指一個地方,史學界仍有爭議。但據耿氏家族流傳下來的說法,邢與耿不是一個地方。相傳祖乙遷至邢以後,就將國都定在那裡,而將他的弟弟祖丙封於耿地,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後來的耿氏族人,尊祖丙為耿氏之祖,每年的臘月初五祖丙誕辰,供祭祖丙時擺設柿餅,當地方言柿餅近似於“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柿餅中的上品又叫做耿餅,源於此。那么耿地在哪裡呢?據《括地誌》中記載:“絳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國也”。
另據《國家地名詞典、河津詞目專輯》中記,距河津城關鎮東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國國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稱帝王村,村北洞門樓所書“古耿名都”四字,數代不易。清初時因村中幾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慶年間為昭彰古蹟,正名王村,民國年間稱帝王村,解放後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
商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它為以後我國的文 明奠定了基礎。從湯王興商滅夏,到武王伐紂商朝的滅亡,長達五個多世紀(前1562—1066)先後更替了三十多個帝王。 其中商王祖乙當政時,由巫賢子任職協助祖乙治理天下,多次出兵平服了蘭夷、班方等小侯國的侵擾,解除了東南方的異族對商大朝的威脅。國運逐漸中興。所以在甲骨文中稱他為中宗祖乙,歷史上曾把祖乙、大乙、太甲合稱為“三示”即三位功勳卓著的祖先,與湯王、武丁而齊名,為天下之盛君。在位十九年。祖乙繼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設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內黃縣境。因內黃縣地處黃河下游,河水時有暴漲,河水一漲洪水泛濫,不僅大量莊園被沖毀,黎民百姓難得定居,生命財產時有淹沒的危險,就連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
商王祖乙為此整日鎖眉不展,食寢不安,他身邊的賢臣巫賢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於是便直言不諱地向他啟奏說:“君主之慮卑職早就洞察,無非是為都城之變遷而已!”
祖乙王聽了甚是歡心地說:“賢相既然了解,就該為朕出謀定奪。”巫賢大臣坦然應曰:“聞說西有耿地,位汾陰,那兒一 則物阜民順,二則非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遷耿建都城。”
祖乙聞聽後思謀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舉從相 地遷到耿地(今山西河津市東南二十里的王村),這大概是公元前三千五百多年前的事了。祖乙王把都城由相遷到耿地後,首先是廣集奴隸,大興土木,造殿建宮,不到兩年工夫,把城池建造得莊嚴肅穆,富麗 堂皇。城分前城後城,在前城內建有帝王的金鑾寶殿和皇宮。後城建有金庫和禁地,城周圍蓋有衛戌營,從此耿地(今河津市東南一帶)一躍成了國都,繁華熱鬧自不必說,每日向帝王朝拜納貢者不計其數。
君主列表
商時期的耿國君王
1.祖丙
2.日
3.月
4.星
5.昭
6.喜
7.伯勇
8.仲寧
9.叔平
10.旭升
11.大壬(康甲)
12.常
13.煥
14.煬
15.外乙
16.章
17.伯明
18.叔亮
19.昌
20.般午
21.太申
22.賢
23.重甲
24.整辛
25.靈
26.沃辛
27.祖癸
28.雍丙
29.元
30.恆
31.上丁
32.太乙
周時期(西周、春秋)的耿國君王
暫無
衰敗滅亡
關於古耿國的滅亡,古文獻中有明確的記載,司馬遷在 《史記·晉世家 》中這樣寫道:“十六年,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伐滅霍、滅魏、滅耿。還為太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這一段明確記載了古耿國滅亡的時間是在晉獻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從殷商時期的祖丙立國到春秋時期耿國末代國君太乙的棄國歸隱,古耿國共經歷了商、周、春秋三個時期,先後共25代32位君侯,時間長達700餘年。這與耿氏族人保存的《先祖君侯譜》中“君侯三十二,國運七百長”的記載是相符的。一個古代的諸侯小國,能夠衍延生息如此長的時間,足以證明其先祖建立和治理耿國的業績,同時也充分體現出耿氏先民的品格和智慧。我國漢族人的姓氏很多來自古代的諸侯國名,諸侯國消亡後國名作為地名和姓氏則長期保留下來,古耿國也不例外,當它消亡以後,耿就作為姓氏延續下來,凡現在的耿姓漢人,不論遠近都應該是古耿國的傳人,而河津則是耿氏後裔的根祖之地,我的臨猗農村老家就是一個耿氏後裔的集聚地,整個村子裡幾乎全姓耿,據老輩人講,我們村過去就有續修家譜的習慣,每隔幾年就要續一次家譜,到文革前家譜資料摞起來足有半人高,人稱“文獻世家”,只可惜這些家譜資料在文革中作為宗族勢力的典型,被當作階級鬥爭的反面教材在全省範圍內參觀展覽,至今下落不明,實感可悲可嘆。
古城遺址
古耿國遺址,位於山西省河津市城區東南10公里的山王村。由商祖乙建立於公元前1525年,是當時商的諸侯國,次年由於河患,遷至刑,後封弟弟祖丙於耿地,建立耿國,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人於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帶),再次建立耿國,是為姬姓耿國,春秋時(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