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姓

耶律姓

耶律姓,是百家姓的複姓里的其中一種,源於契丹族鮮卑分支宇文部支,出自唐朝末年契丹迭剌部耶律家族,屬於以家族名稱為氏。

讀音

耶律[耶律,讀音作yēlǜ(ㄧㄝㄌㄩˋ)]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契丹族鮮卑分支宇文部支,出自唐朝末年契丹迭剌部耶律家族,屬於以家族名稱為氏。
契丹族是中國北方很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原來屬於東胡族系,論起源則是源自東胡的一個支系即鮮卑族。而鮮卑族中又有一個宇文部,契丹就是這個宇文部的分支之一。契丹這個名稱最早在中國史書中出現是在公元四世紀的北魏時期,在當時分布在遼水流域以北的潢河(今西拉木倫河)與土河(今老哈河)一帶,過著漁獵畜牧的氏族部落生活,以逐水草遊牧為主。在北魏後期,契丹形成了古八部,八部之間互不管轄,也沒有什麼聯繫。各部獨立地和北魏政府保持著朝貢關係。
到了隋朝,由於突厥勢力擴張,對各部族征伐不止,契丹各部為防衛突厥,開始互相聯繫,互相支援,後來形成了初期較為鬆散的部落聯盟。
到了唐朝初期,契丹形成了以大賀氏為首的部落聯盟。其體制是在八部酋長中共同選舉一人為首領,或者叫盟主。任期三年,到期改選,但大賀氏的人有世選的特權,這時的首領已經有了管理權力。契丹首領後來率部歸入唐朝,唐太宗授予旗鼓,以表示對首領權威的承認。唐朝又在契丹地區設定了行政機構,即松漠都督府,任命其首領為都督。唐玄宗時期,大賀氏部落聯盟瓦解之後,重建了遙輦氏部落聯盟,在被回紇統治一段時期後,又趁回紇內亂之機重新歸附唐朝,而唐朝後期的衰落又給契丹的獨立發展提供了良機。
遙輦氏聯盟後期,由於唐朝末年的中原混戰,使得北方漢族人紛紛逃入契丹地區,躲避戰亂。漢族的先進生產及其他技術對契丹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而在契丹八部中迭剌部又離中原較近,所以發展最快,勢力超過了其他七部。迭剌部的夷離堇(部落酋長或聯盟軍事首長)一直由耶律氏家族世襲擔任,這個家族從阿保機的八世祖耶律雅里重新整頓契丹部落聯盟,擔任夷離堇之後,就進入了契丹社會的上層,而且從七世祖開始就掌握了聯盟的軍權,地位僅次於聯盟首領。
到了耶律阿保機的祖父耶律勻德實擔任迭剌部的夷離堇時,該部落已有了發達的牧業和農業,勢力強大,社會的發展也很快,開始由原始氏族制度向階級社會的奴隸制國家過渡。
耶律氏在遼、金、宋時期發展到顛峰,元朝以後開始逐漸隱息,耶律氏族人為避禍亂,紛紛轉改為其他漢姓。

家譜文獻

雲南勐板蔣氏家譜

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雲南剩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蔣家雲處。註:該譜記載“蔣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機,創建遼國,為金所滅。後裔以阿為姓,又改為莽。在元初,隨蒙古軍隊南征有功,授武略將軍之職。明朝洪武年間,因麓川平緬叛有功,分授長官司,並世襲土職。後又經歷數代,改為蔣姓。”這個家譜清晰地記載了勐板蔣氏家族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後裔,及其姓氏的演變過程。

雲南施甸長官司族譜

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保山地區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蔣文良處。註:該譜開篇記有一首四闋七言詩:“遼之先祖始炎帝,審吉契丹大遼皇;白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駕女來。一世先祖木葉山,八部後代徙潢河;南征欽授位金馬,北戰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機;金齒宣撫撫政史,石甸世襲長官司。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孫後代世澤長;秋霜春露考恩德,源遠流長報宗功。”

山東臨朐谷氏宗譜

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臨朐縣七賢鎮甘石溝村、山東省臨朐縣上林鎮申明亭村。註:隋朝末年,上谷郡(今河北易縣)豪帥王須拔自稱漫天王,舉兵割據燕、趙一帶,有契丹族耶律氏參與其中。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年間,有耶律氏任諫議大夫、僕射,其子耶律·鳳楷務農,定居太平(今安徽當塗);耶律·鳳池官至廣州刺史,定居息縣(今河南息縣),為本支遠祖。遼國時期,本支耶律氏與皇族耶律氏是何關係,於史於譜皆無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遼國滅亡後,本支耶律氏即改為谷氏,不再姓耶律了。可能在當時,只要姓耶律,不管與遼國皇族疏近,一律會被認作遼國皇族而遭誅殺,為避殺身之禍,只好更改姓氏。本支耶律氏改為谷氏,是因本支興起於上谷郡,故以祖籍地名為姓,以示紀念。明朝初期,有谷楠任威海衛指揮,其第四代孫谷德明由豐縣(今江蘇豐縣)遷於三河(今河北三河),再遷海豐(今山東無棣),為谷氏東支始祖,亦即臨朐谷氏第一世祖。第四世谷亨由無棣遷居壽光亓村(今壽光洛城谷家齊村)。清朝中期,第十世谷寶玉、第十二世谷常信由壽光遷居臨朐城東南,立村曰谷家溝,後再遷居甘石溝村,現有族人二百餘人。近代,第十七世谷茂榮由壽光遷居臨朐上林蔡園村(今山東臨朐申明亭村),現有族人數十人。還有第十六世谷庭清、谷懷仁、谷懷倫等遷居臨朐七賢甘石溝村。谷德明後裔現在散居我省無棣、惠民、霑化、慶雲、陽信、廣饒、臨清、安丘、青州、壽光、臨朐、諸城等地以及河北、陝西等省的部分地區,共有族人上萬人。

楹聯典故

七言通用聯:
耶律庭前千株樹,莽蔣祠內一堂春:此聯為雲南省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寨西隅蔣氏宗祠門聯。祠院呈南北進深,分前後兩院,祠院的正門按契丹族人的習俗開在東牆上。在祠院東開門樓正面尖頂檐下,篆刻有“耶律”二字,再下是豎方長匾,匾框內有“蔣氏宗祠”四個大字。在祠院內的牆壁上,繪有具有濃郁北方草原風格的彩繪,類似於從遼代墓葬中出土的壁畫,表現出他們對自己祖先的懷念之情。

歷史名人

耶律·石柳

(生卒年待考),契丹族,字酬宛;六院部人。著名遼國大臣。
祖耶律·獨挴,南院大王。父耶律·安十,統軍副使。
耶律·石柳性剛直,有經世志。始為牌印郎君。大康初,為夷離畢郎君。時樞密使耶律·乙辛誣殺皇后,謀廢太子,斥忠賢,進奸黨,耶律·石柳惡其所為,耶律·乙辛覺之。太子既廢,以石柳附太子,流鎮州。
遼天祚帝即位,耶律·石柳被召為御史中丞。時方治耶律·乙辛黨,有司不以為意。耶律·石柳上書曰:“臣前為奸臣所陷,斥竄邊郡。幸蒙召用,不敢隱默。恩賞明則賢者勸,刑罰當則奸人消。二者既舉,天下不勞而治。臣見耶律乙辛身出寒微,位居樞要,竊權肆惡,不勝名狀。蔽先帝之明,誣陷順聖,構害忠讜,敗國罔上,自古所無。賴廟社之休,陛下獲纂成業,積年之冤,一旦洗雪。正陛下英斷,克成孝道之秋。如蕭得特實耶律乙辛之黨,耶律合魯亦不為早辨,賴陛下之明,遂正其事。臣見陛下多疑,故有司顧望,不切推問。耶律乙辛在先帝朝,權寵無比。先帝若以順考為實,則耶律乙辛為功臣,陛下豈得立耶?先帝黜逐嬖後,詔陛下在左右,是亦悔前非也。陛下詎可忘父讎不報,寬逆黨不誅。今靈骨未獲,而求之不切。傳曰,聖人之德,無加於孝。昔唐德宗因亂失母,思慕悲傷,孝道益著。周公誅飛廉、惡來,天下大悅。今逆黨未除,大冤不報,上無以慰順考之靈,下無以釋天下之憤。怨氣上結,水旱為。臣願陛下下明詔,求順考之瘞所,盡收逆黨以正邦憲,快四方忠義之心,昭國家賞罰之用,然後致治之道可得而舉矣。謹別錄順聖升遐及耶律乙辛等事,昧死以聞。”
書奏不報,聞者莫不嘆惋。
遼乾統中期,耶律·石柳被遙授靜江軍節度使。他逝世後。其子耶律·馬哥,晉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史書論曰:易言“履霜,堅冰至”,謹始也。使遼道宗能從岩壽、撒剌之諫,後何得而誣,太子何得而廢哉?速撒、撻不也以忠言見殺,國欲無亂,得乎?石柳之書,亦幸出於乙辛既敗之後,獲行其說。有國家者,可不知人哉!

耶律·曷魯

(公元872~918年),契丹族,字控溫,又字洪穩,遼太祖堂弟。著名遼國大臣。
他在耶律·阿保機的功臣中位列第一,被尊稱為“心”。他和耶律·阿保機同歲,兩人自幼便形影不離,交情極好,是為數很少的摯友。耶律·曷魯的父親耶律·偶思臨死前將耶律·曷魯叫到床邊,說:“阿保機有天賜的神勇大略,你要帶領眾兄弟好好跟他做事。”等耶律·阿保機來看望耶律·曷魯的父親時,他拉住耶律·阿保機的手說:‘你是蓋世奇才,我的兒子耶律曷魯,都交給你了,他還算是個人才,日後如果能跟從你建功立業,我也就含笑九泉了。”
耶律·阿保機含淚答應了。後來耶律·阿保機果然對耶律·曷魯很器重,軍機大事都向他請教。
耶律·曷魯不但有謀略,也很有軍事指揮才能,他曾經率領幾名騎兵說服小黃室韋部落來歸附,壯大了自己部落的力量,在對外征戰烏古等部落時,耶律·曷魯屢建戰功。
此外,耶律·曷魯還善於外交辭令。在唐天復元年(公元901年),耶律·阿保機當時是迭剌部的夷離堇(聯盟長),領兵征討奚部,久攻不下,耶律·阿保機很是著急,於是派耶律·曷魯帶箭前去勸降對方。到了之後卻被抓了起來,耶律·曷魯毫不畏懼,對奚部首領勸道:“契丹和你們奚人的語言相同,實際如同一個國家,我們對你們怎么會有凌辱欺侮之心呢?漢族人殺了你們的首領,我們的首領夷離堇也很痛恨漢族人,日夜不忘為你們復仇。但又擔心勢力單薄,無法取勝,這才派我來你們這裡求援,怕你們不信,才讓我帶箭來。我們的夷離堇受命於天,以恩德領導百姓,所以能有今天的強大勢力。如果你們今天殺了我,便違背了天意,那將有大禍臨頭了。刀兵相向,戰火連綿,對你們又有什麼好處呢?”奚部首領聽了,相信了耶律·曷魯的話,率眾歸順了耶律·阿保機。
唐天復三年(公元903年),契丹族的于越被反對派殺死,耶律·阿保機的處境也很危險,耶律·曷魯便不離左右地保護他,以防意外。後來,耶律·阿保機做了于越,獨攬軍政權力。耶律·阿保機想讓耶律·曷魯做迭剌部的夷離堇,耶律·曷魯謝絕了。他想留在耶律·阿保機身邊繼續做他的侍衛。
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痕德堇可汗病故,耶律·阿保機的部下們都一致推舉他做聯盟的可汗,耶律·曷魯便是這些人的中堅,最為積極。他為了使耶律·阿保機能達到目的,想盡各種辦法,如人心、天意、祖宗等方面,都找充足的理由說服耶律·阿保機付諸行動,耶律·阿保機終於如願以嘗。
耶律·阿保機做了可汗,又開始向帝制邁進。在這個過程中,耶律·曷魯又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耶律·阿保機的勢力擴大、部落逐漸強盛時,耶律·阿保機為了加強自己心腹力量,組織了屬於他個人私有的軍隊,即腹心部,共有兩千人,腹心部的統帥便是他極為信任的耶律·曷魯。從後梁乾化元~乾化三年(公元911~913年),耶律·阿保機的兄弟們為了權位,和他之間發生了幾次戰爭。耶律·曷魯和其他人一道竭盡全力來支持耶律·阿保機,為耶律·阿保機戰勝兄弟們立下了汗馬功勞。
耶律·阿保機在和兄弟們的爭鬥過程中認識到迭剌部的關鍵作用,這也是他以後稱帝的最大障礙。為了充分地控制迭剌部,耶律·阿保機便讓耶律·曷魯去做迭剌部的首領,耶律·曷魯很痛快地答應了,沒有像以前那樣拒絕,因為他和耶律·阿保機一樣,也認識到了迭剌部的重要作用。
到了後梁貞明二年(遼神冊元年公元916年)的時候,耶律·曷魯認為耶律·阿保機稱帝的時機已經完全成熟了,於是,聯合其他人勸說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耶律·阿保機稱帝後,封給耶律·曷魯于越之職,尊號“阿魯敦于越”,即盛名的于越,有這種稱號的他是第一人。
契丹建國後,耶律·曷魯知道政權鞏固的關鍵仍然是迭剌部,在輔佐耶律·阿保機的過程中他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建議耶律·阿保機將迭剌部分成兩個,削弱其力量。在耶律·曷魯病重時,還不忘向前來探望他的耶律·阿保機說及此事,在他死後不久,耶律·阿保機便採納了他的意見,將迭剌部分成了五院和六院。
在耶律·阿保機四處征戰和稱帝建國的過程中,耶律·曷魯的作用是很難有其他人可以代替的,他是耶律·阿保機的重臣和忠臣,但在耶律·阿保機建成都城宴請群臣時,四十七歲的耶律·曷魯卻身心皆疲,不幸病故了。
耶律·阿保機聽到噩耗,傷心地說:“他如果能再輔佐我三五年,我還能有更大的建樹。”
耶律·曷魯下葬後,耶律·阿保機又給他的墓賜名“安答”,意思是“義兄弟”。
史籍《遼史》曾對整個遼國的功臣做過統計和比較,說得到“于越”這種極高榮譽的只有三人,即耶律·曷魯、耶律·屋質和耶律·仁先,而耶律·曷魯是第一個。

耶律·斜軫

(公元?~999年待考),契丹族,字韓隱,耶律曷魯之孫,遼世宗、遼穆宗族兄弟,遼景宗族叔,遼聖宗同族叔祖;六院部人。著名遼國大臣。
《遼史》稱其“性明敏,不事生產”。
北宋開寶二年(遼保寧元年,公元969年),宋兵攻北漢,以樞密使蕭思溫薦為西南面招討使,節制西南面諸軍。
北宋開寶九年(遼保寧八年,公元976年),改南院大王。遼統和初,為北院樞密使,守司徒。
北宋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公元986年),以破女直、宋有功,加守太保。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遼保寧十一年,公元979年),宋朝以滅北漢之師,奔襲燕京。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統軍使蕭討古和乙室王耶律·撒合往援,與宋軍逆戰於沙河,敗退至清河北。耶律·斜軫取奚底軍青幟旗,佯敗誘敵,取得初戰的勝利。進軍至京西北高梁河,與耶律·休哥分左右翼夾擊宋軍,又獲全勝,致使宋太宗落荒而逃。接著,遼諸軍併力,“擊宋余軍,所殺甚眾,獲兵仗、器甲、符印、糧饋、貨幣不可勝計”。
高梁河之戰,是宋軍首次大規模對遼國的進攻,宋太宗親臨指揮。時值農曆7月,正是遼景宗遠離南京避暑於夏捺缽之際,南京守備空虛,賴權南京留守韓德讓、南京兵馬都指揮使耶律·學古和知三司使劉弘能安人心,捍城池;耶律·斜軫與耶律·休哥率軍及時赴援,才得以取勝。這是耶律·斜軫與耶律·休哥軍事才能的首次展現。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遼乾亨四年,公元982年),遼聖宗沖齡即位,皇太后攝國政。“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遼景宗後“當朝雖久,然少姻媛助,諸皇子幼稚,內外震恐”;“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握政,盈布朝廷”;宋朝也欲乘機北伐,收復被石晉割棄的燕雲十六州。太后以寡母弱子面對虎視最高權力的宗室諸王,勢孤力單,處境艱危,形勢嚴峻。
遼景宗在位十四年,雖不曾致遼國於鼎盛,卻初步扭轉了遼穆宗時國勢不振的局面。更為可貴的是,他任用和培養了一批有為的蕃漢官僚,這是遼聖宗承自其父的最可寶貴的財富。在政權交接、局勢動盪之際,這些官僚的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了。與韓德讓一樣,耶律·斜軫、耶律·休哥和蕭撻凜在關鍵時刻,給遼聖宗以無保留的大力支持,對遼聖宗統治地位的確立和政權的鞏固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耶律·斜軫與受顧命的韓德讓一起,面對挑戰,勇敢地承擔起了保衛遼聖宗權力,維護國家穩定的重擔,向太后保證說:“信任臣等,何慮之有!”。不但保證遼聖宗的皇位得以鞏固,而且為遼國的全盛發揮了各自的經邦治國之才。
耶律·斜軫以北院樞密使參決大政,除維護遼聖宗的地位外,也充分發揮契丹族人能征善戰的軍事才能,保衛遼國安全。在高梁河之戰後,耶律·斜軫又參加了遼宋間的第二次大戰——燕雲之戰。
北宋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公元986年),宋朝三路大軍北上伐遼,承天太后親自率師援救南京,以,耶律·斜軫為山西路兵馬都統,迎擊潘美、楊繼業的西路軍。宋軍乘遼方無備,已“陷山西諸郡,各以兵守”,耶律·斜軫先擊敗宋將賀令圖,進圍蔚州。一面射書城中招降,一面令都監耶律·題子設伏險處,配合圍城打援,一舉攻取蔚州。又敗宋軍于飛狐、渾源,並於狼牙村俘獲宋將楊繼業。與此同時,承天太后與耶律·休哥等在東路也戰勝了宋軍,為遼宋對峙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宋朝兩次北伐失利後,放棄了以武力收復燕雲的方針,對遼改為守勢。但遼國卻開始不斷南下,以期將疆域推進到黃河以北,至少要收回被後周攻占的瀛、莫二州。於是遼聖宗在鞏固了帝位之後,自北宋鹹平二年(遼統和十七年,公元999年)開始,又大舉對宋用兵。
北宋鹹平二年(遼統和十七年,公元999年),從承天太后南伐,耶律·斜軫於是年病逝于軍中。

耶律·倍

(公元899~936年),契丹族,字圖欲,遼太宗長子;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耶律彌里人(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著名遼國“讓國皇帝”。
自幼聰敏好學,深得其父的喜愛。
後梁貞明二年(遼神冊元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契丹國,立耶律倍為太子。
後唐天成元年(遼天贊五年,公元926年),耶律·倍又被封為東丹國皇帝,稱“人皇王”。
耶律·阿保機死後,耶律·德光襲得帝位。在後唐天成三年(遼天顯三年,公元928年),耶律·德光強令耶律·倍遷都東平郡(今遼寧遼陽),並升東平為南京,改名天福城。同時,派親信監視他的行動。
兩年後,耶律·倍棄國投奔後唐。後晉天福元年(遼天顯十一年,公元936年),耶律·倍被後唐國主所殺。
後晉天福二年(遼天顯十二年公元937年),耶律·倍之子耶律·阮奪回皇位,追謚其為“讓國皇帝”。

耶律休哥

(公元?~998年待考),契丹族,字遜寧,遼太祖族兄。著名遼國將領。

耶律海里

(生卒年待考),契丹族,字留隱,令穩耶律·撥里得之長子。著名遼國大臣。

耶律善補

(生卒年待考),契丹族,字瑤升,孟父楚國王之後。著名遼國大臣。

耶律屋質

(公元915~973年),契丹族,字敵輦,系出季父房。著名遼國政治家,學者。

耶律沙

(公元?~988年待考),契丹族,字安隱。著名遼國大臣。

耶律末只

(公元?~1012年待考),契丹族,字留隱,仲父隋國王之後。著名遼國大臣。

耶律撒剌

(公元?~1076年待考),契丹族,字董隱,南院大王磨魯古之孫。著名遼國大臣。

耶律撻不也

(公元?~1077年待考),契丹族,字撒班,系出季父房。著名遼國大臣。

耶律乙辛

(公元?~1081年待考),契丹族,字胡睹袞;五院部人。著名遼國大臣。

耶律楚材

(公元1190~1244年),契丹族,字晉卿,遼太祖九世孫,號玉泉,法號湛然居士;生長於燕京(今北京)。著名蒙古汗國大臣。

耶律政權

政權建立者存在時間
耶律阿保機907~1125
東丹耶律倍926~982
北遼耶律淳1122~1123
西遼耶律大石1124~1217
後西遼巴拉克.哈吉布1224~1309
契丹耶律窩乾1161~1162
後遼耶律廝不1216~1220
東遼耶律留哥1213~1270
後契丹耶律德壽1196~1196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