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聤耳的別名。《瘍科證治準繩》:“停耳亦曰耳濕,常出黃膿”。治宜除濕透膿。方用除濕湯和透膿散加減化裁。參見停耳、聤耳條。
相關詞條
-
濕耳
濕耳是因為中耳內壁分泌過多粘液所致。多餘的粘液會蓄積在中耳,尤其是當耳咽管發炎被阻塞時。假如中耳炎未治療或處理不當,就會惡化形成濕耳。就算得到妥善治療,...
-
榆耳
榆耳人工栽培榆耳時,營養生長完成後,置最佳環境條件下,一般7-15天即有子實體發生。 ⑶豆秸84千克,麩皮15千克,石膏1千克,過磷酸鈣0.2千克,料水...
基本資料 概述 生物學特性 栽培技術 生活條件 -
石耳
石耳為地衣植物門植物,因其形似耳,並生長在懸崖峭壁陰濕石縫中而得名,體扁平,呈不規則圓形,上面褐色,背面被黑色絨毛。石耳含有高蛋白和多種微量元素,具有養...
植物形態 生長環境 營養成分 藥理作用 栽培 -
濕
濕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是shī,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又稱濕邪,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
基本字義 字形結構 詳細字義 古籍解釋 常用詞組 -
濕阻
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濕阻之病,在江南、...
-
耳[姓氏]
耳氏族人分布於今浙江省的溫州市,山西省的臨汾洪洞縣辛村鎮登臨村,北京市的通州區、昌平區,河北省的邢台市、保定市,天津市的寶坻縣,雲南省的哀牢山地區等地。
耳的構成 耳的聽覺形成 按摩 -
卷耳
卷耳:又名蒼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呈棗核形,上有鉤刺,名“蒼耳子”,可做藥用。嫩苗可食。
種屬概述 形態特徵 歷史考證 化學成份 套用價值 -
耳[聽覺器官]
耳位於眼睛後面,它具有辨別振動的功能,能將振動發出的聲音轉換成神經信號,然後傳給大腦。在腦中,這些信號又被翻譯成我們可以理解的詞語、音樂和其他聲音。
耳的構成 耳的聽覺形成 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