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口

耳口

耳口鄉位於貴溪市南部,瀘溪河中游,東與塘灣鎮一山隔,南與冷水鎮一水相連,西與金谿縣、資溪縣毗鄰,北與上清鎮接壤。駐地太港下,因瀘溪河流經此處形成耳朵口形而得名。耳口鄉為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所轄。位於貴南山區雲台山下,面積約為180平方公里,轄6個村委會,2786戶,10337人,其中農業人口8475人,距貴溪70.8公里,至鷹潭56公里。

區域介紹

耳口——位於江西省貴溪市南部的一個鄉,傍武夷山下。鷹廈鐵路穿境而過,蘆溪河也經過該鄉,該地綠色覆蓋率達90%以上,盛產毛竹。

耳口鄉面積約為180平方公里,轄6個村委會,2786戶,10337人,其中農業人口8475人,距貴溪70.8公里,至鷹潭56公里,鷹廈鐵路穿境而過並設有圳上火車站,龔資線、耳橫線、耳南線形成“十”字形公路網路。

全鄉山林面積17萬畝,其中毛竹6.4萬畝,耕地1萬畝。有稀土、金、鐵、矽石、花崗岩等豐富的礦產資源。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非常豐富,有著廣闊的水電開發前景。耳口鄉山川秀美,有佛道合一、乾隆皇帝敕封的雲台山,有風景秀麗的漕源瀑布,有古色古香、保存較好的曾家明清建築群。

建制沿革

建國前夕屬上清區上清、冷水鄉,1950 年屬上清區圳上、耳口、冷水鄉,1952年屬碧溪區圳上、耳口、港口、官橋、梅潭鄉,1958年屬耳口、泥灣公社,1964年耳口、泥灣兩公社合併, 1965年泥灣、白廟、梅溪大隊劃出,1968年又和冷水林場合併,1973年冷水林場恢復,1984年設耳口鄉至今。

行政區劃

耳口鄉區域面積約為184 平方公里,有耕地12320畝,林地17萬畝。轄6個村委會(耳口村、圳上村、昌甫村、梅潭村、橫港村、南港村),76個村小組,2786戶,總人口 10423人。駐有國稅分局、公安派出所、電信所、衛生院、林業工作站、糧管所、信用社、供電所等單位。交通相對便利,鷹廈鐵路橫貫境內8公里,並設有圳上火車站,龔資線、耳南線、耳橫線形成“十”字形公路網,距貴溪70.8公里,距鷹潭56公里。

地理環境

境內地勢自南向北傾斜,武夷山脈分東西兩支楔入,形成不規則的“T” 字形窪地。西境的筆架峰最高,海拔1375.5米,北境的漕源最低,海拔85米,瀘溪河從西南耳口林場三排入境,至漕源口西北出境,全長約10公里,支流一源自東部邊境龍脊峰西麓,西流至澮潭入境,另一源自西南邊境鮭魚峰西北麓,自東北流至七洲合口於主流,全年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7.8度,無霜期257天,年降水量1817.9毫米,土壤多屬黃壤及水稻土。

自然資源

林業資源:

耳口鄉有山林面積17萬畝,其中毛竹林6萬餘畝,蓄竹620萬根,系全市毛竹林面積以及蓄積量最大的鄉,現有木竹加工企業5家。境內野生動植物品種豐富,主要有紅豆杉、香樟、羅漢松、桂花樹、蘭花、穿山甲、麂、狗熊、大靈貓、蟒蛇、中華秋沙鴨、娃娃魚等50多種。


礦產資源:

主要有稀土、金、鐵、矽石、花崗岩等,其中稀土礦分布面積達68平方公里,較好地段15平方公里,總量達數千噸,矽石礦已在探采。


水系資源:

境內有瀘溪河、梅潭河、澮潭河等,河流落差大,有廣闊的水電開發前景,已建成水電站4家,裝機容量達6000餘千瓦。


旅遊資源:

風景秀麗,景觀奇特的雲台山,海拔858.2米,系龍虎山十三景點之一,據《龍虎山風景名勝區資料》記載,東漢末年(公元124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來雲台山修道練功,採藥練丹,在山頂建立供用練功、住宿的廟宇”。清乾隆二年,乾隆下江南遊至此地欣然作詩,並“敕封雲台山”,鐫刻石碑保存至今;占地面積6.4萬平方米,依山傍水,設計別致,用料考究,保存完好的徽派明清建築群距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整個建築呈“品”字形,分為曾氏公祠、魚塘花園、經學書院、住宅四大部分,該建築群已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及“文物保護單位”;有新發掘的風光旖旎的天台山瀑布群,落差近30米,作為大自然的點睛之筆,是生態旅遊佳境。

經濟概況

耳口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退耕還林面積2000畝,大力發展筍竹兩用林、毛竹豐產林,積極封山育林,共開發筍竹兩用林10000畝,封山育林1.2萬畝,林木蓄積量44萬立方米,活立竹843萬支。逐步形成“遠山高山森林山、低山近山花果山、水田旱田豐產田”的格局。搞活流通,制定分戶生產、分戶開發、分戶結算、統一銷售、統一納稅的經營管理方式。整頓和規範了木竹市場經營秩序,打破了“靠山吃山”的傳統觀念,形成了“養山、治山、興林、護林”的經營之道。

風景名勝

雲台山

據《龍虎山風景名勝區資料彙編》中記載,“東漢未年(公元124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來雲台山修道練功,採藥煉丹,在山頂建立供用練功、住宿的廟宇”。因此,雲台山成為上清龍虎山十三景點之一。唐朝時廟內就塑有白、李、黃三位仙姑神像。白、李、黃仙姑是道教仙,因此雲台山成為道教名山。 雲台山主峰海拔858.5米,一峰聳立,萬山匍伏。群山環繞,西山、藐菇山、應天山、五台山、天華山,團團簇擁,把雲台山繞在中間,猶如攀天柱。登上峰頂,環顧四望,一覽眾山小。向東望,上饒的靈山,特起凌霄,縹緲如畫,下視弋陽圭峰,昂首穹背,形態逼真。東南天華山迎面相峙,恰似錦屏。每當春夏清晨,雲霧環山,如海浪,洶湧澎湃。太陽初升,嵐光煥彩,皓魄當空,金光萬丈,身臨其境,仿佛在雲山霧海中,有凌虛御風之感,故名“雲台山”。


漕源瀑布群

位於貴溪市南部山區耳口鄉境內風景秀麗的瀘溪河畔,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龍虎山範圍內,公路距鷹潭市區40公里,瀑布北接武夷山脈,南連瀘溪河,途徑漕源村。 瀑布群四周山高林密,樹木蒼翠,環境幽美,動植物資源豐富,夏日氣候涼爽。瀑布群相連的瀑布有三層,其中第二層氣勢磅礴,最為壯觀。觀賞瀑布可先乘竹排進行漂流,再徒步觀賞大自然的神奇美景,是人們避暑、登山、休閒的好去處,具有較大的旅遊開發潛力。

特色美食

上清豆腐

當地三大名菜之一。三大名菜是“上清豆腐、瀘溪魚、天師板栗燒土雞”。

製作豆腐在上清有著悠久的歷史,至今鎮上仍是作坊林立。這裡的豆腐因水質好,加上傳統的手工工藝十分地道,過濾精細,含水適度,具有白、嫩、香、滑的特點,無論是煎、炸、煮、燉、燜、涼攔,都清香鮮美,柔滑潤喉,如果佐以黃魚角、鮮豬肉、香菇、豆豉、香蔥或辣椒,都是各有特色,風味十足。而做成油豆腐、霉豆腐、豆腐乾、豆腐皮等,也是十分愛歡迎的菜餚和小吃。

“黃袍拜君王”好吃,關鍵是上清豆腐細嫩香滑、沁人心脾。說起上清豆腐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在上清鎮建鎮前的西晉永嘉年間,當地有一戶農家,小兩口勤儉持家且感情甚篤。丈夫早晨下地前,妻子常將黃豆腐磨成豆漿放些鹽給丈夫充飢。有一次妻子要回娘家,就多磨了一些,將剩餘的裝入一個罈子里蓋上以備丈夫第二天吃。可丈夫第二天下地時卻忘了吃。妻子回家時,見壇了里的豆漿結成了塊,硬要丈夫嘗嘗。丈夫為說:“你這不是在逗我嗎?”沒辦法只好用勺子舀出一塊嘗嘗,覺得味道很好,接著一口氣吃完了,讚嘆道:“太好吃了!”妻子打趣地說,“不是我逗你,你有這口福嗎?”丈夫一高興說:“那就管這結凍的‘豆漿’叫‘逗夫’吧!”後來夫妻倆便天天做起了“逗夫”當菜吃。妻子把“逗夫”的做法傳授給鄰里,經過不斷改進,便有了今天的上清豆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