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科與金考女真文的女真進士科相同。順治時只考取翻譯生員,雍正時始考取舉人,乾隆時始定會試考中複試及格,賜進士出身,以六部主事用,蒙古則分理藩院作用。道光末,複試優等者始以翰林院庶吉士用,但只限一名或二三名,且只限滿洲,如是科考前列者為漢軍,則少用或停用。生員、舉人、進士皆加“翻譯”。
科舉考試科目之一。為滿、蒙、漢軍之八旗子弟特設的科目。清初,滿文與漢文相輔而行,故漢人之得庶吉士者, 往往令其學習滿文。其後滿漢日益融合,滿人能通滿洲語文者日見其少,因此設定此科以為八旗士子進身之階。分滿洲翻譯與蒙古翻譯兩種。凡以滿文譯漢文,並以滿文作論者為滿洲翻譯;以蒙古文譯滿文者為蒙古翻譯。亦分童試、鄉試、會試,與文武科相同。順治時只考取翻譯生員。雍正年間,又考取翻譯舉人。乾隆時始定,會試中式後複試,及格者賜進士出身,滿洲翻譯以六部主事任用,蒙古翻譯則分發至理藩院任用。道光末年又規定,複試優等者可充任翰林院庶吉士,但員額僅一二名,無殿試分甲之例。凡由翻譯科取得生員、舉人、進士者,均加“翻譯” 二字,以區別於一般的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