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高可達20米。小枝被紅色或黃色茸毛。葉異型,革質;幼樹或萌發枝上的葉盾形,長約20厘米,掌狀3-5深裂;成長樹上的葉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7-15厘米,寬3.5-8厘米,先端漸尖,或短尖,基部鈍形、截形或斜心形,上面無毛,下面密被黃褐色茸毛;葉柄長1-2厘米;托葉線狀長圓形。花叢生、單生或2-4朵聚生;小苞片2-4,全緣;萼片5,狹披針形,長2-2.5厘米,寬2-3毫米;花瓣5,白色;雄蕊15,每3個合成1束,與5個退化雄蕊互生;子房5室,被毛。蒴果木質,狹卵形,長4-5厘米,密被銹色星狀柔毛。
花期8月。
分布
生於砂質土山坡、平原、丘陵地疏林或密林中。分布廣東、廣西、福建、台灣。
藥用價值
半楓荷根(《嶺南採藥錄》)
【來源】翻白葉樹的根。
【採集】全年可采,切片,曬乾。
【藥材】乾燥根常切為厚約3毫米的飲片,栓皮淺棕色,木心淺紅棕色。質略松,易碎。【性味】甘淡,微溫。
【功用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消腫。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手足酸麻無力,跌打損傷。
①《嶺南採藥錄》:善祛風濕,凡腳氣、腳弱、痹痛,以之浸酒服。
②《常用中草藥手冊》: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瘀積,產後風癱。
③《廣西藥植名錄》:治氣管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浸酒。
民間則用半楓荷的根或葉煎湯,作全身或局部湯浴。經長期廣泛實踐,證實療效顯著。民間廣泛用於:風寒所致身痛,手足麻木,半身不遂,腰腿疼痛,疲勞跌損及皮膚瘙癢等症。
半楓荷葉(《廣西中草藥》)
【來源】翻白葉樹的葉。。
【功用主治】治外傷出血:半楓荷鮮葉搗爛敷患處;或焙乾研末撒患處。
藥用半楓荷的種類很多,涉及6科8屬的植物,是形態特徵或臨床功效相似的一類植物。該類植物的藥用部位廣泛,包括:根、莖、枝、葉以及樹皮和花蜜,都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消腫的獨特功效,是有很好發展前景的新型藥用植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