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金村

群金村

群金村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尚市鎮,是遠近聞名的油桃村。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本縣。該村逐漸以發展芒果產業為主。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30人,彝族30人。

基本信息

群金村

群金村油桃林
群金村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尚市鎮,群金村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引種油桃,歷時十餘年,全村油桃種植面積發展到5000餘畝,戶平種植油桃達15畝,成為遠近聞名的油桃村。
油桃是群金村的主導產業,該村以油桃種植戶為基礎,輻射帶動周圍村組農民大力發展油桃,形成規模化油桃種植基地,現今以群金村為中心的油桃生產基地面積達到3.5萬畝。

現狀與發展

近年來,群金村圍繞桃花開展了系列旅遊活動。2007至2009年,連續三屆尚市桃花節在群金村成功舉辦。桃花節期間,前來桃花園觀賞旅遊的各地遊客達上100萬人次。桃花節的成功舉辦,使群金村的村民看到了旅遊產業的潛力。村民的思維活躍了,幹勁更大了。該村按照“坡上油桃、坡下葡萄、園中養殖、地里種菜、塘邊垂釣、農家餐飲、誠信服務”的產業延伸模式,為遊客提供優越的旅遊環境和優質的旅遊服務,著力打造特色農業旅遊型新農村。現在到群金村,桃園花開時可賞花觀景;桃園掛果時,可面對綠油油的桃園垂釣休閒;桃園果熟時,可搶先嘗果,並給家人帶回甜滋滋的享受。目前,該村的養雞、蔬菜、漁業、餐飲、旅遊觀光和農副土特產品銷售,實現了原定的“15633”目標,即養雞規模達10000隻,蔬菜產量達到5000噸,漁業面積600畝,農家飯莊30家,綜合經濟效益達到3000萬元。
為確保油桃產業科學發展,提高油桃經濟效益,尚市鎮在群金村掛牌成立了 “曾都區尚市鎮油桃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在有關職能部門的指導下,外與全國有關農業科研院所聯姻,獲取油桃品種更新和先進種植技術信息,內為本地果農提供種苗供應、技術指導、市場行情、產品銷售等服務。該村每年保持新增果園面積與改造老果園同步進行,確保了油桃品種適時更新但面積只增不減,產品質量不斷提高但產量不減的良性發展態勢。由於該村油桃品種新、上市早、質量好,油桃專業合作社經營渠道暢通,產品遠銷華中、華南各省市,且平均市場批發價格保持在每公斤2元以上。近幾年,每年油桃總產都在10000噸以上,創產值達到2000萬元。
現在的群金村戶戶栽有油桃,像袁再明一戶種植油桃40畝、年產量達到13萬斤、純收入13萬元的油桃大戶在群金村不算少數。如今的群金村,特色產業既富了農民,又富了集體,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了9800元。群金村的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由原來的15萬元增加到200萬元,並且每年仍以11%的速度遞增。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83畝(旱地83畝),人均耕地1.48畝,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等作物;擁有林地500畝,荒山荒地150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畜牧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畜牧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2.5%。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37.5 %;畜牧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62.5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3頭,肉牛6頭,肉羊100頭); 工資性收入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8元,農民收入以畜牧業、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人(占勞動力的23%),在省內務工6人。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通過籌資籌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後勁。不斷提高生產產品數量和質量,向商品化市場邁進,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致富奔康步伐。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電、通電視、通電話 ,全村有1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1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3.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戶(分別占總數的18.7%和18.7%)。該村到鄉鎮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 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建有小水窖5口。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1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奮鬥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田壩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8公里,距離中學3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7人,其中小學生5人,中學生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田壩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鄉衛生院3公里。該村無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戶,占農戶總數的18.7 %。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本縣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0戶,全村人口260人,其中男性140人,女性120人。其中農業人口260人,勞動力180人。 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30人,彝族30人。
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12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81%。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德茂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石龍壩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6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7人,其中小學生33人,中學生34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0.6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70個(勞均0.5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6人,黨員中男黨員6人、女黨員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不便,飲水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發展芒果產業為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