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書 名】美麗的京劇
【書籍裝幀】呂敬人設計工作室
【書 號】9787121048791
【紙 張】銅版紙+特種紙
【開 本】16開
【版 次】1-1
【定 價】158.00元
作者簡介
著名戲劇家吳祖光與著名評劇藝術家新鳳霞的長子。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法國職業攝影家組織AGESSA成員,畢業於中國魯迅美術學院藝術攝影系。
編輯推薦
作者歷經三十年的戲曲攝影精華作品,盡收戲曲名家台前幕後的感人故事,邀請中國圖書裝幀業權威人士呂敬仁先生傾力打造,數位文化大家聯袂推薦!
“巴蜀鬼才”魏明倫評價其為“一集舞台攝影珍品”!
著名書法家黃苗子評論本書是“打散構成,局部亦精彩”!
文化名家曹禺稱之為“流動著音樂的美”!
文化名家黃宗江也贊本書是“抓住瞬間,化入永恆 ”!
世界級藝術大師朱德群說本書是“從形似走向神似”!
著名畫家范曾揮墨稱之是“粉墨演春秋,風影入心鏡”!
更多珍貴精彩圖片更是讓人對國粹無法釋懷!!!
內容簡介
按生旦淨醜四個行當進行分類,構圖上兼顧演員特寫和演出場面。書中所有照片都是作者30年來拍攝的精華作品,突出老演員和已故的名演員,和一些名演員、名劇目的演出背景介紹以及照片背後感人的故事。全面再現戲曲名家的舞台演出,記錄當時珍貴場景。
全書作者以獨特的攝影藝術表現手法,把舞台上的表演升華、再現到攝影作品之中。作品動靜結合,表現演員的情緒和表演力度、速度,被曹禺大師譽為流動著音樂的美。
背後的故事
戲曲攝影三十年
——作者創作構思
文革結束之後,我趕上了一個好時候和好機會,來到剛剛復刊的《人民戲劇》(後來改名為《中國戲劇》)雜誌,任專職攝影記者。這個時期,正處在十年禁錮之後的驟然開放,百廢待興。記得當年最先恢復的文化娛樂形式,就是“內部電影”和傳統戲的演出。所謂“內部電影”就是把資料館裡的外國電影片子拿出來,電影院裡坐上一位口語翻譯,就可以開演了。傳統戲曲則得益於樣板戲的普及,演員樂隊一直在演出,把老戲箱翻出來,扮上古裝就可以上台了。按照文革延續下來的習慣,那時候演出不賣票,採用內部發票的形式。於是這些有限的演出票子就成了最緊俏的東西。我在這個時候入門,自然看到了不少好戲,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每逢有精彩的演出,不論戲票多么緊張,我都保證能夠坐到前排正當中位置上。從此以後,我在看戲的時候,就在我的面前多了一部照相機,我也成了一位通過鏡頭來看戲的特殊的觀眾。
那個時候國內普通的照相機都還十分罕見,我已經用上了最新型的全套哈蘇相機和尼康相機。先進的攝影器材,幫助我拍攝和記錄了文革後戲曲界比較重要的一些演出和活動,譬如文化部組織的全國文藝調演、第四屆全國文代會等等,我作為與會記者,拍攝了大量的圖片資料。回想這段時間的工作,最值得珍惜的就是我得以拍攝到一些老演員和老劇目的演出。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戲曲大繁榮到八十年代末的戲曲大衰落,無論是現場拍攝還是隨劇團到國內外巡迴演出,親身感觸到了戲曲的榮辱興衰,也結交了許多演員和觀眾朋友。在多年的攝影實踐當中,逐漸積累了一些經驗,也熟悉了舞台攝影的工作。攝影藝術像任何一門藝術一樣,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戲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舞台表現形式是虛擬化和程式化,講究唱念作打、用手眼身法步來塑造人物。而攝影是源自西方的文化藝術,以在平面上記錄真實的瞬間見長,有光圈、速度、景深、剪裁等多種技術手段,講求真實、生動、自然、動靜結合、虛實有序、節奏分明……。戲曲藝術最忌雷同,在程式化的規範之下,演員表演的最高藝術境界是根據自身特點,繼承發展,創出自己的流派,老觀眾不用看,一聽就知道你是哪一門、哪一派的。攝影藝術也同樣需要變革創新,崇尚標新立異。我不敢有更高的奢望,但是始終追求一種全新的攝影手法,根據自己對戲曲的理解和認知,拍攝出具有個人風格和特色的舞台攝影作品。而且力求讓觀眾從我的攝影作品中,體會到我對戲曲表演的這種理解和認知,能做到這一點,其實非常不容易。作為一位普通戲曲觀眾,往往陶醉在舞台上絢麗多彩、五光十色氛圍之中。而作為一個舞台攝影家,應該始終站在客觀的角度,保持冷靜的頭腦,把舞台上的完美演出看作是一些雜亂無章的創作素材,用所謂的攝影家的第三隻眼睛,從中發現和遴選出美的素材,再通過自己的藝術構思,進行加工整理和攝影藝術的再創造,絕不僅僅是舞台演出的記錄和翻版。
十多年前,我來到巴黎學習攝影,並且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的第一個戲曲攝影展覽,之後又在阿維尼翁戲劇節等處舉辦了多次戲曲攝影展覽。並且順利地取得了在法國的藝術家居留身份。十多年來,在職業攝影的工作當中,我也有機會拍攝了一些在國內沒有機會看到過的戲曲演出。我在巴黎看過美國人導演的《牡丹亭》,有專業的崑曲演員演出,只穿化妝服上場,臉上化戲曲妝,披散頭髮,用傳統戲曲的身段唱腔表演,還有話劇演員同場表演穿插其中。我也看過全本崑曲《牡丹亭》的演出,全劇共分六場,三天演完,每天下午開戲,演到晚上,觀眾在劇場休息室吃簡單的晚飯,然後再接著看戲,直到晚上散戲,第二天接著演。如此三天,每天兩場,觀眾都是買了三天的套票來看戲的。劇場裡是長條的條凳,沒有靠背,三天爆滿,座無虛席,都是法國觀眾,一動不動地看三天六場崑曲。這樣的演出、這樣的觀眾,在國內都是不可想像的,連我這個久經“戲”場的人也嘆為觀止。中國戲曲的魅力如此,是我在觀看這次演出後深切感受到的。
以聽戲、看戲起步,然後成為專業看戲者坐在了相機的後面,通過鏡頭看戲的生活,轉眼已經三十年了。我想,人的一生有幾個三十年?能夠三十年專心致力於一項事業,並且深入進去,總應該做出一些成績了。謹將這三十年戲曲攝影生涯中的收穫和體會,集結成書,並通過此書和書中的照片,把照片背後的故事,講述給親愛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