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阿戰爭
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總統布希向世界宣布美軍要在阿富汗打一場樣式很特殊的反恐怖戰爭,徹底消滅所謂的幕後黑手——賓拉登的基地組織和其同盟塔利班武裝,從此挑起美阿戰爭。直達現在美國還想越南戰爭一樣。還沒有從美阿戰爭的泥潭中掙扎出來,戰爭一次次的戲劇性變化,是人們所預料不及的。
簡介
當美國總統布希向世界宣布美軍要在阿富汗打一場樣式很特殊的反恐怖戰爭,以徹底消滅製造九一一事件所謂的幕後黑手及其同盟者塔利班武裝之時,有眼光的戰略家們都認為美國無疑會贏得這場戰爭。但是自10月7日美軍開打以後,特別是反塔聯盟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使世人愈感到始料不及,戰爭一次又一次地出現戲劇性變化,許多分析家們的預測都跟不上形勢的發展。 然而,戰爭打到今天這個樣子,許多人都在提出問題:為什麼這次阿富汗戰爭沒有出現10年前阿富汗游擊隊抗擊蘇軍時的情景?曾經把反塔聯盟趕得到處跑的塔利班怎么被反塔聯盟打得無招架之力?美軍地面特種部隊為什麼在戰爭中沒有大的作為?和奧馬爾在大劫中表現如何等等。 美國的戰爭目標是否已實現?應該說,戰爭打到今天,這些問題似可作點小結了。從現在看,美國在阿富汗打的反恐怖戰爭已近尾聲,那么美軍打得怎么樣?是否達成了戰爭目的?這是現在要作出評估的事情。通常一場戰爭是否結束,是由戰爭的主導方,及戰爭勝利者的意志和戰爭目標是否實現所決定的。戰爭目標的制定是由國家最高統帥和最高決策層明確的,也就是這場阿富汗戰爭應由美國總統布希和他的戰爭班子確定。九一一事件之後,布希就確定了動用幾萬美軍,消滅奧薩馬及其恐怖組織和打擊庇護它的塔利班武裝這個戰爭目標。 從布希決策發展過程看,頭一個戰爭目標——消滅,是堅定不移的,而打擊奧馬爾和塔利班武裝則是有條件的,也就是根據當時奧馬爾的態度再確定美軍是否連他一起剷除。然而,從戰前的某一時刻開始,美國就意識到要消滅其恐怖組織,就必須先摧毀塔利班武裝。這在確定戰爭目標的時候,就成了實現戰爭決心的一個前提性問題。即戰爭爆發後,推翻塔利班武裝也就成了美國的另一個戰爭目標。 必須指出的是,美國起先只有“消滅”這個戰爭目標,而軍事打擊塔利班是附加的。軍事上忌諱同時開闢兩條戰線和打兩場戰爭,在制定戰爭目標時也是應儘量防止同時確定兩個戰爭目標。因為,後者與前者在某種程度上有類似的地方。美國為什麼會同時確定這兩個戰爭目標呢?是因為就在阿富汗,美國可將塔利班與卡伊達捆在一起打,幾乎成為一個目標打。美國明知不早打擊恐怖組織,以後就很難圍捕在其他國家的成員,為何美國不在阿富汗以外打擊恐怖組織及其附生國,原因就在這裡。實際上,戰爭的發展不像美國決策層所構想的那樣艱難,附帶摧毀塔利班武裝的目標卻先實現了,而消滅恐怖組織的目標尚缺一環。那么現在離戰爭目標還有多遠,應該說為期不遠了。因為奧薩馬的行蹤已經有了線索,搜捕圈也正在縮小,消滅他只是個時間問題。也許明天,或者以後的某個時間。 總之,美國軍隊已經接近實現這場阿富汗戰爭的目標。戰爭目標的實現就意味著戰爭的結束,消滅了恐怖組織成員,戰爭就算是結束了。至於失去政權和武裝的奧馬爾,美國雖也不會放過他,但讓美軍和這種不具國際影響力的人物打一場興師動眾的戰爭,就顯得不那么急迫了。 是誰把握住了戰爭的關節點?戰爭雙方的武力對抗,通常是有那么幾個點支撐著,其中有對戰爭起轉折作用的“關節點”,還有對戰爭勝負起決定作用的“頂點”。在世界戰爭史上,那些雙方對抗實力相當的戰爭,其戰爭發展過程通常都要經過一些關鍵的戰役或戰鬥(即理論上的“關節點”),再經過一個對戰爭起決定作用的戰役或戰鬥(即“戰爭頂點”),才分出勝負高低來。 然而,到目前為止,阿富汗戰爭是一場沒有多少“賣點”的戰爭。從軍事上講,其原因是戰爭沒有出現頂點,沒有那種雙方殊死對抗的場面和過程,也沒有很明顯的戰爭關節點。 對於打了兩個來月的戰爭,這樣講似乎簡單了一點。其實,關節點在戰爭中曾隱約地出現過,而戰爭的頂點因雙方軍力和軍心對比反差太大,從沒有出現過。從歷史上看,誰把握住了戰爭的關節點,誰就能控制戰爭的走勢,誰就能為贏得戰爭頂點創造條件。 在這場戰爭中能看出眉目的關節點,是馬扎里沙里夫、昆都及坎大哈三次戰鬥。從塔利班最初的強硬態度到後來幾萬人的武裝沒有打出幾場戰役來,這種戰爭表現實在令世人費解。初步看,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有這樣幾點:一是美軍的空中打擊是非常有效的。美軍的程式式打法,先消滅塔利班極少的防空力量,然後摧毀具有戰略價值的軍事和經濟目標,最後再行戰術轟炸,打擊前線的塔利班守軍。一些簡易的野戰工事無論如何也無法防護美軍的強大空中打擊,一支類似民兵武裝要打只有正規部隊才能打的防禦作戰,無疑是勉為其難了。 二是幾個關節點沒有把握好。在馬扎里沙里夫、昆都和坎大哈這幾個點的堅守與放棄的問題上,能看出塔利班領導層的猶豫和意見不統一,致使指揮和戰鬥都亂了章法。比如,一開始塔利班宣稱要和美國人打游擊戰,可是在戰爭中自己打的卻是城市防禦戰;在堅守幾個大城市時,塔利班都說要堅守到底,但往往是戰鬥還沒怎么打,就主動放棄了。 這些都說明,塔利班沒有找到與美國這樣的對手作戰的正確方法,沒有意識到在阿富汗這種特殊的地形打城市防禦戰意味著什麼,更沒有認識到在沒有做好充分戰爭準備的情況下,斷然下戰爭的決心就意味著失敗。按理說,馬扎里沙里夫是應打一個較大的戰役的,因為其戰略價值要比昆都和喀布爾大,而塔利班因承受不了美軍的轟炸,就逃之夭夭,拱手讓給了反塔聯盟。2001年阿富汗戰爭的新認識:劉周在“關於總體戰思維與高科技戰爭的一些思考”一文中認為:塔利班可以有更好的打法,以轉變自己的弱勢地位。美軍對弱國部隊固有的輕視以及美軍以往打勝仗的經歷,加之美軍是在大規模空襲以後開始發動的地面攻擊,所以很容易使其一部或數部輕敵冒進。因此,塔利班完全可以利用此點而作有利的戰略退卻,並選擇有利地形相機全殲其冒進之一二小股部隊。這一點無論從戰略上和戰術上來講都是不難做到的。但是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會從心理上給美軍方面以有效的震懾,從而使美軍以後的地面行動遲緩起來,美軍的地面進攻將受到有效的遲滯。這種情況下,只要能繼續靈活地發揮地利和指揮上的優勢,則完全有可能從根本上遲滯美軍的地面進攻,整個戰場形勢就將為之改觀。因為阿富汗不像南斯拉夫,沒有多少可供轟炸的地面實施,單憑空襲結束戰爭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完全有可能將美國拖入一場持久戰的泥潭。《孫子·作戰篇第二》講:‘……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所以,塔利班方面將有可能出現謀求政治解決爭端的有利時機,也就是說塔利班政權完全有可能做到不亡不敗的結局。”但是,事實上塔利班政權採取了完全相反的打法,從一開始的堅守北方重鎮起,一直是節節抵抗,節節敗退,最後發展到全面潰退。先是“防禦中的保守主義”,後是“撤退中的逃跑主義”,始終未能利用自己的局部優勢,改變戰場形勢,而是一味的以己之短應敵之長,所犯的皆是兵家大忌。所以,美軍能迅速打跨“塔利班政權”,軍事實力的懸殊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實際上還在於塔利班領導人軍事指揮上的失誤和沒有有效使用“人民支持”以發揮總體戰的威力。這次戰爭基本上是一場侵略戰爭,是美國會同其他國家對其他國家主權的干涉,已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