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鑑賞
欣賞一般局限於感知、想像、情感體驗等感性認識方面。
而鑑賞是運用視覺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綜合作用、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一種比較深刻的認識。
在美術鑑賞的基礎上就能夠產生一定的“美術批評”,自己根據一定的標準,對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所做出的理論分析和價值判斷。
要在文化情境中來認識和理解美術,“情境”,即指影響各個時期美術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美術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種思想、觀念,都與藝術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的影響有關。
感悟鑑賞
感悟式鑑賞所要求的主要是從觀看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充滿想像力和激情地去欣賞美術作品。在欣賞過程中,可以任由思維馳騁而不受限制。這種鑑賞方式比較適合於寫意性和表現性的藝術作品,因為這類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觀地記錄形象,而是通過主觀化的形象處理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
社會學鑑賞
應該意識到美術這種文化現象不是存在於真空環境之中,而是有著特定社會階層和社會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創作目的以及社會背景對藝術家的影響。這些因素不是單靠表面的觀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會學式鑑賞的核心在於探究、追問,了解作品的主題,發現作品的獨特之處,並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積累一定的知識才能有很好的把握。
比較式鑑賞
比較式鑑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鑑別。但在比較式鑑賞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美術作品的好壞是可以通過比較來確定的;但在很多情況下,作品之間並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僅僅是表現方式和風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較的內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據這些形式方面的差異也可以引導我們去尋找原因,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會的因素了。至於具體對比哪些內容,還需要依靠感覺的指引,所以比較的方法其實是幾種鑑賞方式的綜合運用。
形式鑑賞
偏重於對藝術形式(藝術語言)的感知和體驗,而且首先強調對形式的把握。這種鑑賞方式更適合與形式感強的、非故事性和情節性的、藝術語言突出性的作品。
相關圖書
內容簡介
美術鑑賞是人們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與已有的生活經驗、審美知識等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判斷的欣賞與鑑別的過程,使鑑賞者獲得審美享受、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特殊的精神活動,也是鑑賞者對美術作品再創作的過程。
美術鑑賞既涉及美術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又涉及鑑賞者的知識、能力、修養和複雜的心理過程。可以說,美術鑑賞受到主客體兩方麵條件的制約。這兩個條件即美術鑑賞的客體條件(美術作品)與主體條件(鑑賞者)。美術鑑賞的客體條件是指被鑑賞的美術作品,如果客體不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便失去了鑑賞的意義與價值。
圖書目錄
第—課 中國繪畫藝術鑑賞
第一講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概況與名作鑑賞
第二講 中國近現代繪畫藝術概況與名作鑑賞
第二課 中國雕塑藝術鑑賞
第一講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概況與著名雕塑鑑賞
第二講 中國近現代雕塑藝術概況與著名雕塑鑑賞
第三課 中國工藝、設計藝術鑑賞
第一講 中國古代工藝概況與著名工藝作品鑑賞
第二講 中國近現代設計概況與著名設計作品鑑賞
第四課 中國建築、園林藝術鑑賞
第一講 中國建築藝術概況與著名建築鑑賞
第二講 中國園林藝術概況與著名園林鑑賞
第五課 外國繪畫藝術鑑賞
第一講 外國古代繪畫藝術概況與名作鑑賞
第二講 外國現代繪畫藝術概況與名作鑑賞
第六課 外國雕塑藝術鑑賞
第一講 外國古代雕塑藝術概況與著名雕塑鑑賞
第二講 外國現代雕塑藝術概況與名作鑑賞
第七課 外國建築藝術鑑賞
第一講 外國古代建築藝術概況與著名建築鑑賞
第二講 外國現代建築藝術概況與著名建築鑑賞
第八課 外國藝術設計鑑賞
第一講 外國現代藝術設計概況及名作鑑賞
第二講 外國後現代設計概況與名作鑑賞
後記
編輯推薦
《美術鑑賞(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重點教材之一。
文摘
插圖:
各人有不同的職業和不同的社會經歷,所接觸的事物不同,對待的態度也不一樣。對於藝術來說,人人都會接觸它,自然也要欣賞它。但是人們感受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會一樣,所以,要成為一個“常人”也是不容易的。陶淵明因為要同“素心人”在一起而遷居,他在《移居》詩中說:“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一塊寶石,鑲在古代帝王的皇冠上是神聖,掛在美人的項頸上是裝飾,在商人的眼中是財富,只有在礦物學家的顯微鏡下才是結晶體。俗話說:“麻油拌白菜,各人心裡愛。”一旦在人們的心目中出現了偏愛,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也就更為複雜了。
鑑賞與欣賞只是程度的差別,兩者之間的界線並不十分明確,一般地說,鑑賞是在欣賞基礎上的一個較高的層次。所謂“鑒”,是古代一種形似大盆的青銅器,用以盛水洗浴,也用平靜的水照影,後來大量製作青銅鏡,因此,青銅鏡也稱作鑒。《新唐書·魏徵傳》所說的“以銅為鑑,可整衣冠”,即指此。由此加以引申便有照察的意思,所以說鑑賞也是對藝術的見識。它加了識別、辨別的能力,不但對作品進行一般的欣賞,還要有能力對作品作出判斷,包括它的藝術成就,甚至作品的真偽。要做到這一點,當然難度更大,需要多方面的修養和知識,要有藝術的和美學的見解。還要熟悉社會背景、人文習俗和歷史的以及有關科技的情況。對於古代作品和歷史文物,也應該了解一些辨偽的常識。舊時變戲法的藝人,在打攤賣藝時有一句口頭語,叫做“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這句話雖然很俗,但很深刻,它說出了藝術的表面熱鬧和內中門道的關係。“門道”也就是變化之法和性狀之理。對於藝術來說,包括各類不同的美術作品,能做到這一點,也就進入到鑑賞的境界了。
或有人說,這不就是“專業”的要求了嗎?是的,確實帶有專業的特點了。不過。它不同於專業的藝術實踐,而是一種知識、修養和認識,唯其如此,才能透過藝術的外表看到它的本質。藝術的意味和秘密,所包含的思想和深遠意義,是在鑑賞中才能體會到的。
美術鑑賞包括了對美術作品之藝術形象的感受、理解和評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必然產生感情活動和思維活動。如果理解得深刻,判斷得正確,也就由感性階段很快地進入理性階段。它們是互為關係的。也就是說,作品感動了觀者,觀者又根據自己的理餌和判斷加以補充和豐富。假若離開人們的鑑賞,作品便無從發揮社會作用,反過來說,如果鑑賞者沒有能力對作品深刻理解,作不出應有的判斷,也不會產生良好的鑑賞效果。
後記
七年之前,為了適應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需要,我們編了這本《美術鑑賞》,出版後頗受歡迎,曾印了許多次。年年如此,已感老調:教學用書也應該與時俱進,更何況最初就有點“急就篇”的意味。在國家進入第十個五年計畫的時候,出版社的同志與我們商量,可否進行一次修訂,這當然是義不容辭的,不論乾什麼事都應該做得完善一些。
但集體的工作很難做。主要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職,難以集中在一起,甚至當年的作者有的已聯繫不上,只好就便從事。
對於修訂工作我們沒有經驗,它不像重新寫一本書,可以自主設立框架,確定編寫內容和體例;而修訂本既要有一個新面目,又不能面目全非,看不出原來的模樣。因此,我們只是在某些章節上作了適當調整,也充實了一些新的內容,並且將插圖和附圖進行了更換。修訂也不是增訂,新增篇幅不能過大,只能適當增加。
過去美術界有一種所謂“小美術”和“大美術”的提法,它有兩個含義。一是較早的解釋,即20世紀之初許多名稱還未定型,將“藝術”和“美術”混同使用,“大美術”即指整個藝術,“小美術”則是造型藝術。另一種解釋是後來的變化,即把“小美術”看作繪畫(主要是國畫和油畫)。“大美術”則是包括所有的美術種類。這種大小之分並不恰當,容易造成誤解。一個人可以喜愛這種形式或那種形式,但不要輕視或忽略其他.任何一種美術的形式都有其長處,即使比大小,也是“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的。
對於美術的鑑賞,有關的知識、歷史和理論固然重要,但也應有代表作者和典型作品的介紹與分析,遺憾的是在這方面我們做得很少。不是不能做,而是書的篇幅不允許,否則全書字數就會成倍地增加。馬克思青年時期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指出的“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即通過實踐活動來實現的。要提高鑑賞美術的能力。從中得到審美的薰陶和提高修養,進而有助於情操的培養,既需要從具體作品的分析入手,又得開闊眼界,才能在藝術上有所受益。這一矛盾的解決,只能等待以後的機會了。
序言
普通高校美育課系列教材陸續出版了。這是一項開拓性的工程,在我國尚屬首次。這是全國廣大美育工作者多年辛勤勞動的集體成果。字裡行間都凝聚了他們的心血。無疑,這套教材的出版,對高等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大學生的全面素質,都有重要意義。
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青少年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美育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人類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徑。美育有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這是其他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培養人,提高人的素質,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育的最終意義,就在於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淨化,品格得到完善,從而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自身得到美化。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教育工作的基本出發點。不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應高度重視美育,都應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作為主要目標。離開了這個基本點.就談不上教育教學質量。
黨的第十四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全會決議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同時,還具體提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任務和要求。自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是社會主義學校的重要特徵、目標和保證,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也是社會主義學校總的任務和要求。離開了這個總的要求,我們的學校教育就會失去方向。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就必須在加強智育的同時,不斷加強德育、美育和體育。否則,就不是全面發展,就不能保證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媒體推薦
總序
湯一介
中國傳統文化對入文精神是特別重視的。我國古老的經典《周易》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彖辭》)意思是說,觀察人類文明的進展.就能用人文來教化天下。可見我們的老祖宗已經非常注重對人的人文精神的教化了。所謂人文教化就是用人文精神來教育人。那么,人文精神從何而來呢?照《周易》看,它是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積累起來的,也就是說,它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人文精神教化的經驗,例如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不修養德行;不講究學習;聽到符合道義的話而不能跟著做;有了過錯而不能改正,這些都是孔子所憂慮的。孔子的這段話可以說是對我國古代“人文教化”的很好的總結。我們的人文精神是什麼?我想,就是要講道德,講學習,要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義,要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
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看到,科學技術雖能造福人類社會,但也可能嚴重地損害人類社會。今天,許多事實已經證明科技的發展並不一定都是造福人類的;那么。我們如何引導科學技術的發展呢?就是要用人文精神來引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也就是孔子說的,我們應該努力做到“修德”、“講學”、“改過”、“向善”。“修德”並不容易,那必須有崇高的理想,有力人類長遠利益考慮的胸懷。“講學”同樣不容易,它不但要求要天天提高自己,而且要負起人文教育的責任。“改過”,人總是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問題是要勇於改正錯誤,這樣才可以不斷前進。“向善”是說人生在世,應日日向著善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做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有新的進步。只有做到這些,科學技術才不會脫離為人服務的根本目的,走到邪路上去。因此,我們應該看到,科學技術越是發展,越是需要用人文精神來加以引導。
在當今人類社會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經濟上的競爭無疑是十分激烈的。我們的國家要堅強地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但中國自古以來,都強調“取之有道”,也就是說做生意、賺錢應該合乎道義。可是面對我們國家的現實.有些人往往為了賺錢,取得高額利潤,見利忘義,不顧及社會福祉,不講信義,甚至做出坑害人民的事。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除了制度上的不健全外,最主要的就是缺少一種可貴的關懷人的精神,缺乏關懷人的精神的教育。我們做一切事都應“以人為本”。為什麼要發展經濟?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離開這一點,發展、賺錢都是不可取的。如果說發展經濟應“以人為本”,那么,在我們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就應處處考慮到老百姓的利益,這就需要有一種關懷人的人文精神,並對全社會進行關懷人的教育。
現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將出版一套《普通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通用教材》,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大學生是建設富強、繁榮的中國的生力軍,我們國家未來的健康、合理地發展就要靠這批大學生,因此,使他們受到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尤其必要。我們的大學生當然要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當然要擔當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任,但千萬不要忘記了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人,為了人的幸福。首先應關懷人,關懷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做一個有理想、講道德,能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民族傳統,有人文關懷的人。我相信這套教材一定能在大學生成長的人生道路上起著良好的引導作用。
作者簡介
陳洛加,女,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美學學會會員,現任教於北京交通大學人文學院。1982年畢業於西南師大美術系油畫專業,並留校任教。此後曾先後在中央美院研究生班進修學習美術理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做訪問學者研究美學。在西南師大美術學院任教至1996年,調入北京交通大學任教。本人在高校主要從事美術理論和技法的教學與研究,同時從事水彩畫創作。本人撰寫並出版有《外國美術史綱要》、《大學生美術鑑賞》等著作5部,在《世界美術》、《美術觀察》等刊物上發表過論文、譯文20餘篇,繪畫作品參加過省、市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