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XF-85寄生戰鬥機

最後XF-85試圖以加速再急停的方式鉤上吊架。 修復後的XF-85重上藍天,這回在提心弔膽的氣氛中總算與載機對接成功。 XF-85的7次試飛只有3次勉強成功。

基本介紹

美國XF-85寄生戰鬥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噴氣式戰鬥機。通過外形你絕對不會認為它是具有空戰能力的戰鬥機,因為它卡通的外表會讓你覺得可愛而無殺戮之氣。美國XF-85寄生戰鬥機是由載機機腹下的伸縮吊桿投放和回收,所以沒有傳統的起落架,取而代之的座艙前方的一個可伸縮的鉤子。回收時,XF-85從下方接近母機,鉤住吊桿,隨後飛機被拉入轟炸機機腹內。XP-85機身下也安裝了可收放的鋼質滑橇,翼尖也有鋼製滑道,可供緊急降落時使用。美國空軍在1949年終止了XF-85項目。

製造原因

二戰後期到結束,隨著可深入敵境的P-47“雷電”和P-51“野馬”等戰鬥機大量參戰,加上德國日本的防空能力也被大為削弱,美軍轟炸機的損失明顯減少,但慘痛的教訓仍使得軍方高層繼續關注護航問題。此外,冷戰已初現端倪,考慮到今後可能要對付實力更為強大、幅員更為廣闊的蘇聯,所以護航機項目並未因二戰結束而暫停。經過評估後,USAAF於1945年10月9日向麥克唐納公司訂購了兩架原型機,型號定為XP-85,根據原型機完成試飛之後的結果還打算預定30架生產型樣機。同時。軍方也計畫從投入服役的第24架B-36開始進行轟炸機上的相應改裝。
麥克唐納公司按老闆詹姆斯·麥克唐納(JamesMcDonnell)的意思給XP-85起了個有點虛張聲勢的綽號——“惡鬼”(Goblin),到1947年除了武器系統外基本完成整機裝配,並對XP-85與B-36機體模型之間的聯接方式進行室內測試。1945年11月9日,序列號為46-523的第一架原型機被C-97運輸機從聖路易斯製造廠運到加利福尼亞的莫菲特基地。準備接受地面風洞試驗。但在安裝時意外地從12米高處掉落而損壞,不得不調用序列號為46-524的第二架原型機代替。然而風洞試驗只是第一關。此後“惡鬼”經歷的卻是一場空中驚魂。

試飛過程

到1948年,已經從陸軍中獨立出來的美國空軍(USAF)按照新制定的命名規則把“惡鬼”的型號改成XF-85(以戰鬥機的代號“F”取代原驅逐機的“P”)。由於一時還抽調不出B-36轟炸機參與試飛,空軍指定由貝爾-亞特蘭大工廠生產的一架B-29B-65-BA(序列號為44-84111)作為載機,在後部彈艙內加裝一套複雜的吊架收放裝置,包括防止子機晃動的鉗形固定夾,改名為EB-29B“巨鯨”(Monstro)。1948年6月初,46-524號XF-85運抵加利福尼亞的幕洛克空軍試飛中心(即現在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在地面通過吊裝試驗後。XF-85被固定在EB-29B的吊架上,先進行5次不分離的試飛,測試了在空中收放吊架、發動機點火和控制面操作等項目。
第一次真正的自由試飛被安排在1948年8月23日,負責駕駛“惡鬼”的是曾在太平洋上空擊落過4架敵機的愛德溫·斯科奇(EdwinSchoch)。當EB-29B爬升到6100米的高度後伸出吊架,XF-85成功脫鉤並飛離載機,在不同的速度下,作出各種機動動作以檢驗飛行性能,一切看來都很順利。不料15分鐘後進入回收程式時,意想不到的麻煩出現了。在XF-85逐漸靠近EB-29B的過程中。雙方之間產生的干擾氣流越來越強。難以保持相對穩定,花了10分鐘也未能準確對接。最後XF-85試圖以加速再急停的方式鉤上吊架。但卻與吊架撞個正著。猛烈的撞擊不僅打壞了座艙蓋,還讓斯科奇短暫失去知覺,幸運的是他很快恢復了意識,但只能駕機迫降在基地的乾湖床上。
這次出師不利尚未讓參試人員失去信心,1948年10月14日。修復後的XF-85重上藍天,這回在提心弔膽的氣氛中總算與載機對接成功。到10月15日又進行過另兩次嘗試,均有驚無險地完成了回收程式,似乎問題已經得到解決。然而在第五次試飛時,因機頭掛鈎基座上臨時安裝的整流片被劇烈的氣流吹掉。導致XF-85幾乎失控,試飛員被迫採取緊急著陸。為提高方向穩定性,技術人員在XF-85的翼尖上加裝了垂直安定面,但收效甚微,第六次對接再度失敗。另一架46-523號原型機也沒能擺脫同樣的霉運。直到1949年4月8日它才進行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試飛,結果仍是以迫降地面而告終。這一連串的挫折就決定了“惡鬼”的最終命運。

最終命運

XF-85的7次試飛只有3次勉強成功。這讓原先對“惡鬼”寄予厚望的麥克唐納公司深感沮喪。連經驗豐富的試飛員也無法確保對接回收的可靠性,可見這樣的“高空穿針”,對一般的飛行員來說,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雖然XF-85在單獨飛行時操縱性能表現不錯,容易從螺旋中恢復,但單薄短小的體形不僅限制了駕駛者的身材,更令其實戰價值大打折扣。如果說火力偏弱、滯空時間短是“惡鬼”的軟肋,那么過於複雜的操作程式就屬於致命的硬傷了。在實際作戰中,從飛行員就位、由載機投放、機翼展開到發動機點火等一系列動作能否趕在敵機接近前及時完成已頗令人懷疑,而對接回收的風險如此之大,恐怕只能把XF-85列為一次性使用的消耗品了。
相比之下,當年蘇聯的“連環”計畫同樣遇到操作困難的癥結,對飛行員的技術要求過高,最終能用於實戰的只是“一大二小”的機翼吊掛方案。納粹德國使用過的寄生機組合也只是讓戰鬥機控制固定在一起的無人轟炸機沖向目標。兩者都無須考慮護航的問題。目的均是為了提高轟炸能力,不僅投入的數量少,實際效果也難盡人意。
雖說XF-85原計畫將主要與B-36轟炸機搭檔,但還沒等到機會就趕上美國國會大幅削減預算,軍方只好在1949年10月24日決定砍掉這個已花費320萬美元卻毫無希望的項目。兩架原型機的累計飛行時間還不到140分鐘就慘遭“下崗”,其中46-523號機被安置到俄亥俄州代頓的空軍博物館。46-524號機則歸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戰略空軍司令部博物館所有。此外,就是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如今還保留著當時用於地面吊裝試驗的大坑遺蹟。
先天不足的“惡鬼”只能在博物館里找到棲身之所,不過這一另闢蹊徑的思路後來又被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用在B-36掛載RF-84K偵察機的“戰鬥機搬運者”(Fighter-Conveyor)項目中。隨著噴氣動力和空中加油的技術不斷成熟,戰鬥機自身的航程和作戰能力已今非昔比,“寄生機”逐漸失去用武之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