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形制
琅琊路1號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
位於南京市鼓樓區琅琊路1號。1937年前,陳昌祖購地716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的西式二層樓房l幢,平房l幢,建築面積285.1平方米。該處曾租給美國大使館,1949年lO月初,美國大使館退租,1950年4月該處為市房管局代管。現存主樓1幢,原坐北朝南,現改造為坐西面東,高三層(後增一層),紅磚及米黃色外牆,人字形坡屋頂,紅瓦,帶老虎窗,南側加蓋一間平房連線主樓,東北側一間平房已改為鍋爐房。南京市西康路33號(原18號)
位於南京市西康路33號(原18號),現為江蘇省省級機關招待所。1930年1月詹森任美國駐中華民國特命全權公使,公使館設三牌樓。1935年9月詹森改為首任大使,大使館設上海路82號。1946年4月大使館由重慶遷回南京。7月司徒雷登任大使,館址遷西康路18號,原上海路館舍改為美國新聞處。1949年8月司徒雷登離開南京,大使館不久關閉。1950年2月18日最後一名美國外交官培根離寧返美。西康路館舍由3幢相同的2層西式樓房和3幢西式平房構成,依山坡地勢而建。樓房屬公寓式建築,磚石結構,房屋平面呈“凹”字形,每幢樓房建築面積936平方米。正面門廊上設陽台,四面坡屋頂,設有地下室。平房建在樓後,是隨員及僕役住所,每幢建築面積96平方米,磚木結構。大使館舊址於2002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抗戰前
1936年9月,美國政府任命詹森為首任駐華特命全權大使。抗戰前的美國大使館設在上海路82號,抗戰勝利後,1946年7月,美國政府任命司徒雷登為大使,接替詹森。大使館館址遷到西康路,原上海路館舍改為新聞處。西康路美國大使館館舍由三幢造型相同、規模相等的西式樓房和三幢西式平房構成,依山坡地勢而建。建於1946年,三幢館舍為公寓式建築,磚石結構,高二層,另有地下室一層,每幢樓房建築面積936平方米。正立面中部為門廊、陽台,四面坡屋頂,屋脊兩側及後部豎有用來取暖的壁爐煙囪。房屋平面呈"凹"字形,底層正面和側面為起居通廊,中部為客廳和辦公室,後部為廚房、餐廳,臥室、盥洗間布置在樓上,地下室為鍋爐房及貯藏室。三幢平房建在每幢大樓後面,是隨從人員及僕役的住所,每幢建築面積96平方米,磚木結構,灰板條天花,普通木地板。
抗戰後
抗日戰爭勝利後,美國大使館於1946年4月由重慶遷來南京。由於美國在國共對立雙方中充當調停人的角色,因而美國大使館也就成了世人矚目的焦點。
解放後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南京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於8月離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2月18日美國當時最後一名駐華外交官培根離開南京返回美後,大使館閉館。1952年11月,江蘇恢復省治,中共江蘇省委成立,省委辦公廳入駐西康路33號大使館舊址,至1960年遷往新建省委辦公樓。大使館舊址現為省委辦公廳招待所,對外稱“西康賓館”,與西側的省委大院相連。2002年,江蘇省政府將此地被列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西康賓館重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