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布爾頓網球公開賽
由於當時設計成將主要場地建設在球場的中心地位,其他場地則環繞建設在四周,因此也就慢慢有了“中心球場”這一稱謂,並被一直沿用到現在。1922年,全英草地網球俱樂部搬至現在的丘奇路,到了80年代,俱樂部決定在球場北邊興建了四塊新的場地,並於1997年將比賽的開幕式放在新啟用的1號球場舉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心球場。
1905年,草地網球冠軍賽改革後開始邀請外國選手參加,美國女將梅-巴頓和澳大利亞人諾曼-布魯克斯分別成為首個奪得賽事冠軍的外籍選手,而法國選手則一度在20年代取得霸主地位,他們每一年都從英國人手中奪走至少一項冠軍。此時的草地網球冠軍賽也進入了賽事輝煌的發展期,中心球場1922年時即已可以容納多達12,000人,而到了1932年,觀看本屆賽事的現場人數已經激增到了20萬人次。
其間,因為歐洲大陸爆發二戰,比賽在1940年至1945年暫停舉辦,到了1946年才恢復舉行。到了50年代,由於航空業的飛速發展,外籍選手得以更方便的不遠千里參加溫布爾登的比賽,也就此造就了澳大利亞一代巨星羅德-拉沃爾、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等人的輝煌時代。
1959年,時任全英草地網球俱樂部主席職位的赫爾曼-大衛向草地網球協會提出議案,希望可以將比賽拓展成為向所有網球選手開放的賽事,但卻遭到了拒絕。1964年,俱樂部董事會再次向草地網球協會申請將比賽的名稱改為公開賽,但是這個議案卻被再度擱置下來。1968年8月,英國BBC電視台引用彩色電視信號技術,對在溫布爾登中心球場舉行的職業表演賽進行了轉播,而這也對公開賽議案最後得到通過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到了同一年年底,在草地網球協會的年度會議上,公開賽議案以壓倒性的優勢在投票表決中得到通過,包括職業選手在內的所有網球選手將可以參加比賽的爭奪,而賽事也正式更名為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澳大利亞的羅德-拉沃爾與美國的比利-簡-金成為了公開賽時代的首個男女單打冠軍。
到了80年代,眾多天才選手在溫網賽場上相繼取得突破性成績,瑞典巨星比約-博格成為公開賽時代第一個在男單比賽中實現五連冠偉業的選手,而德國金童鮑里斯-貝克爾則在1985年成為摘取冠軍錦標最年輕的選手,他同時創造的紀錄還有成為第一個奪冠的非種子選手和第一個德國運動員。1987年,“女金剛”納芙拉蒂洛娃成功實現女單6連冠偉績,並在1990年獲得了創紀錄的第9個單打冠軍。1977年與1984年,溫布爾登公開賽分別慶祝了男女單打創辦100周年。
從80年代末到21世紀來臨之前的10多年時間中,溫布爾登的賽場則成為了桑普拉斯與格拉芙的天下,兩人分別奪走7次冠軍,老對手阿加西、伊萬尼塞維奇以及塞萊斯、諾沃特娜則成為了他們塑造自家皇朝輝煌下的落魄臣子。1996年,瑞士公主辛吉斯成為溫布爾登123年來最年輕的冠軍,她贏得女雙桂冠時只有15歲零282天,而克羅埃西亞老將伊萬尼塞維奇在2001年有如神話般奪得男單桂冠時,也創造了成為溫網歷史上第一位持外卡參賽卻最終奪冠的神奇紀錄。進入21世紀,新生代領軍人物休伊特、費德勒的崛起,以及女子力量軍團頭牌威廉士姐妹,俄羅斯美少女莎拉波娃等的迅速成長,則為這項歷史悠久的賽事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歷屆溫網男單冠軍名單一覽
奪冠年份 男單
2005 費德勒(瑞士)
2004 費德勒(瑞士)
2003 費德勒(瑞士)
2002 休伊特(澳大利亞)
2001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2000 桑普拉斯(美國)
1999 桑普拉斯(美國)
1998 桑普拉斯(美國)
1997 桑普拉斯(美國)
1996 克拉吉塞克(荷蘭)
1995 桑普拉斯(美國)
1994 桑普拉斯(美國)
1993 桑普拉斯(美國)
1992 阿加西(美國)
1991 斯蒂希(德國)
1990 埃德伯格(瑞典)
1989 貝克爾(德國)
1988 埃德伯格(瑞典)
1987 卡什(澳大利亞)
1986 貝克爾(德國)
1985 貝克爾(德國)
1984 麥肯羅(美國)
1983 麥肯羅(美國)
1982 康納斯(美國)
1981 麥肯羅(美國)
1980 博格(瑞典)
1979 博格(瑞典)
1978 博格(瑞典)
1977 博格(瑞典)
1976 博格(瑞典)
1975 阿什(美國)
1974 康納斯(美國)
1973 科德斯(前捷克斯洛伐克)
1972 史密斯(美國)
1971 紐康比(澳大利亞)
溫網歷屆女單冠軍名單一覽
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至1971年以來的歷屆女單打冠軍名單:
奪冠年份 女單
2005 大威廉士(美國)
2004 莎拉波娃(俄羅斯)
2003 小威廉士(美國)
2002 小威廉士(美國)
2001 大威廉士(美國)
2000 大威廉士(美國)
1999 達文波特(美國)
1998 諾沃特娜(捷克)
1997 辛吉斯(瑞士)
1996 格拉芙(德國)
1995 格拉芙(德國)
1994 馬丁內茲(西班牙)
1993 格拉芙(德國)
1992 格拉芙(德國)
1991 格拉芙(德國)
1990 納芙娜蒂諾娃(美國)
1989 格拉芙(德國)
1988 格拉芙(德國)
1987 納芙娜蒂諾娃(美國)
1986 納芙娜蒂諾娃(美國)
1985 納芙娜蒂諾娃(美國)
1984 納芙娜蒂諾娃(美國)
1983 納芙娜蒂諾娃(美國)
1982 納芙娜蒂諾娃(美國)
1981 埃弗特(美國)
1980 考利(澳大利亞)
1979 納芙娜蒂諾娃(美國)
1978 納芙娜蒂諾娃(美國)
1977 維德(英國)
1976 埃弗特(美國)
1975 比利-金(美國)
1974 埃弗特(美國)
1973 比利-金(美國)
1972 比利-金(美國)
1971 古拉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