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沒有給主力艦這個詞下過定義,但太平洋戰爭開始後,主力艦這個名稱已經明確無疑地由戰列艦讓位給航空母艦了。原先裝在戰列艦上的高射炮裝到了快速航空母艦上,而航空母艦使用的魚雷和炸彈,其威力則遠遠超過了戰列艦的406毫米主炮。勿用置疑,戰列艦將首先退役,戰爭結束後的頭幾個月,首批戰列艦就編入了預備役。在老式戰列艦直接開進船廠等待解體的時候,航空母艦卻繼續留下來服役。
然而,人們對航空母艦的前途懷有許多疑問。核子彈的出現使人們又產生種種推測,認為核子彈會一舉摧毀所有的艦船。1946年比基尼島核子彈試驗時,老“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和受過輕傷的“獨立號”航空母艦都是這次試驗的目標艦。“薩拉托加號”在第二次試驗後幾小時沉沒,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後來,在進行水下爆破試驗時,就使用了報廢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報復號”。“獨立號”輕型航空母艦破壞很重,但未沉沒,又過了大約5年才徹底報廢。
美國海軍解體了一些老航空母艦,賣掉了某些護航航空母艦,航空母艦實力受到很大削弱。保留的航空母艦除了威力強大的中途島級和埃塞克斯級外,還有尚未竣工的“奧里斯坎尼號”航空母艦。“奧里斯坎尼號”的改進工作也告中止,這艘航空母艦要到1950年才能竣工。1947年底,美國海軍在役航空母艦為20艘,其中,艦隊航空母艦3艘,大型航空母艦8艘,輕型航空母艦2艘,護航航空母艦7艘。
基本簡介
美國獨立號航空母艦是一艘“福萊斯特”級攻擊型航空母艦。1988年6月,它在費城海軍造船廠按美國海軍艦艇延長服役年限計畫進行改造。
同年9月11日,為實現美國海軍的“前沿部署”戰略,它被派往日本橫須賀港,並以橫須賀港為自己的基地,成為美國海軍第一艘以遠東為基地的航空母艦。
1995年6月30日,服役36年之久的“獨立”號航空母艦成為當時美國海軍現役軍艦中最老的一艘。1996年3月,台灣首次領導人大選前夕,大陸在台海舉行大規模軍演並試射飛彈,美國總統柯林頓於是下令“尼米茲”和“獨立號”兩個航母戰鬥群駛往台海附近,構成此一海域自越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部署。
1998年7月15日,“小鷹”號航空母艦離開聖地亞哥港,前往日本接替“獨立”號的位置。1998年9月30日,“獨立”號航空母艦宣告退役,現保留在布雷默頓港。
美國海軍原來打算建造8艘“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後來4艘因為設計上作了一些改進,歸入“小鷹”級航空母艦。
技術參數
開始建造日期:1955年7月1日
下水日期:1958年6月6日
開始服役日期:1959年1月10日
滿載排水量:80643噸
艦長:326.4米
艦寬:39.6米,飛行甲板寬82.3米
吃水:11.3米
動力裝置:常規動力,4台蒸汽輪機,4軸推進
功率:209000千瓦(28萬馬力)
航速:33節
續航力:8000海里/20節,4000海里/30節
主要武器裝備:3座8聯裝“海麻雀”艦對空飛彈發射裝置,3座“密集陣”近程武器系統
搭載飛機:F-14: 20架;F/A-18: 36架;EA-6B: 4架;E-2C: 4架;S-3B: 8架;SH-60F直升機; 4架; HH-60H直升機; 2架.
人員:艦員2900人, 其中軍官154名;航空人員2279人,其中軍官329人.
建造與配置改裝
二戰中,美國海軍急需大量航空母艦服役,新造“埃塞克斯”級航母無法迅速滿足戰爭的需要,因此美海軍著手將船型適合作航空母艦的九艘“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改建為輕型航空母艦,並重新定型為“獨立”級。
“獨立”號(CV-22)航空母艦是“獨立”級航母的首制艦,也是美國第四艘以“獨立”號命名的艦隻。“獨立”號開始建造時為“阿姆斯特丹”號輕巡洋艦(CL-59),1942年2月開始改建為輕型航母,1942年8月22日在紐約造船廠下水,舷號CV-22,1943年1月14日服役,艦長為費爾拉姆海軍上校。
“獨立”號航母標準排水量11000噸,長189.7米,寬21.8米,飛行甲板最大寬度33米,吃水7.9米;航速31節;武器裝備為2座127毫米火炮,24座40毫米火炮,22座20毫米機關炮,載機30架;艦員編制1569人。
改裝後武器裝備,3座8聯裝“海麻雀”艦對空飛彈發射裝置,3座“密集陣”近戰武器系統,4座SRBOC電子對抗誘餌發射裝置,1台SLQ-26“女水妖”拖曳式誘餌艦載飛機:80架
F-14“雄貓”戰鬥機,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E-2C“鷹眼”預警機,S-3“海盜”反潛飛機,SH-3“海王”直升機,SH-60“海鷹”直升機,SPS-49對空搜尋雷達,SPS-67水面搜尋雷達,SPS-64導航雷達,Mk-95火力控制系統 。
服役
“獨立”號建成之後,在加勒比海海域進行了海試,隨後通過巴拿馬運河加入太平洋艦隊,於1943年7月3日到達舊金山,7月14日轉至珍珠港,2周后在馬庫斯島海域與“埃塞克斯”號和“約克城”號航母一起進行了空襲戰海上演習。
1943年7月15日,“獨立”號重新命名為CVL-22。9月1日,航母艦載機對該島進行了空襲,摧毀了島上70%的設施。10月5日至6日,“獨立”號再次襲擊了威克島。
10月21日,“獨立”號離開珍珠港前往聖埃斯皮里圖島,在11月11日襲擊拉包爾的戰鬥中,航母上的火炮手成功擊落了6架日軍飛機。之後,“獨立”號在聖埃斯皮里圖島補充了燃料,隨後前往吉爾伯特島,為11月20日塔拉瓦島登入戰提供支援。
在當日的作戰中,“獨立”號受到了日軍飛機的襲擊,雖然它擊落了6架日機,但日機發射的5條魚雷中的1條擊中了航母右舷1/4處,航母受損嚴重,於11月23日開往富那富提進行維修。在吉爾伯特島海域海試後,“獨立”號於1944年1月2日返回舊金山接受進一步的修理。
1944年7月3日,“獨立”號重返珍珠港。維修期間,“獨立”號加裝了飛機彈射器。到達夏威夷海域後,“獨立”號開始進行夜間作戰演練。8月24日至29日,航母在埃尼維托克島海域再次進行了演練。8月29日,航母隨第38特遣艦隊一起參加了帛琉群島海戰,以摧毀島上的安全設施,為10月攻擊菲律賓群島作準備。在這次戰鬥中,“獨立”號主要執行夜間偵察和空中巡邏任務。
9月,這支快速航母艦隊多次襲擊了菲律賓,為日後的登入戰掃清障礙。當日軍已無力抵抗時,“獨立”號轉而執行日間戰鬥任務,打擊呂宋島上的目標。10月初在烏里茲補充給養和燃料後,“獨立”號航母和艦隊一起轉戰日本沖繩島。在隨後的時間裡,這支航母戰鬥群先後襲擊了沖繩島、台灣島和菲律賓。“獨立”號主要執行日間襲擊和夜間飛行偵察任務,多次擊退日機的反撲。
10月23日,航母戰鬥群駛進菲律賓群島東部海域。日軍艦隊兵分三路試圖返回美軍在雷伊泰灣的登入陣地。10月24日, “獨立”號航母特混大隊的艦載機在海軍上將博根的指揮下,在錫布延海對日軍艦隊發動了多次攻擊。“獨立”號的艦載機配合其他艦艇擊沉了日軍巨型戰列艦“武藏”號,並擊傷了一艘巡洋艦。
當天晚上,哈爾西海軍上將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派遣第38特遣艦隊向北搜尋日軍小澤航母艦隊。“獨立”號的夜間偵察飛機直到26日的拂曉才搜尋到日軍艦隊的蹤跡,隨即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此時是著名的雷伊泰灣海戰的最後一日,日軍僅有的4艘航母全被擊沉,同時,美軍重型艦艇在蘇里高海峽也取得了戰鬥的勝利,另一支輕型航母艦隊在薩馬島外海的戰鬥中全殲了日軍艦隊的殘餘部隊。雷伊泰灣海戰使日本海軍在遠東的海上力量幾乎不復存在。之後,“獨立”號繼續在打擊菲律賓群島的戰鬥中為第38特遣艦隊擔任飛行偵察和夜間飛行保護任務。“獨立”號在這些戰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1月9日至14日,“獨立”號返回烏里茲享受難得的假期並進行補給,但很快就又重返菲律賓外海執行夜間攻擊和防禦任務。12月30日,“獨立”號和第38特遣艦隊一起再次離開烏里茲向北行進。1945年1月3日至 9日,在艦隊司令哈爾西指揮下的艦隊大膽突入南中國海,為美軍在呂宋島仁牙因港的登入提供支援。隨後航母艦載機轟炸了日軍在台灣的空軍基地和印度支那及中國的海岸陣地。這些戰鬥為菲律賓海戰提供了有力支援。“獨立”號航母結束了其夜間偵查作戰的使命,於1945年1月30日返回珍珠港接受維修。
3月13日,“獨立”號再次回到烏里茲,為參加攻擊沖繩島的戰役做準備,此時的沖繩島已成為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最後一塊陣地。3月30日至31日,“獨立”號投入了登入前的空襲戰。在4月1日的登入戰中,登入美軍部隊受到日軍的頑強抵抗,“獨立”號航母的艦載機為部隊提供空中保護,擊落了大量的日機。“獨立”號在沖繩島外海駐紮到6月10日才轉到萊特島。
7月至8月,“獨立”號參加了對日本本土的最後一次打擊戰,這次戰鬥大大打擊了日軍的士氣,加快了日本最終投降的進程。8月15日戰爭結束,“獨立”號的艦載機繼續執行飛行任務,搜尋日本本土上的戰俘營,並為聯合國占領部隊的登入提供保護。9月22日,航母離開東京,途經塞班島和關島,於10月31日到達舊金山。
11月15日,“獨立”號航母加入了“魔毯”艦隊,運送參戰士兵返回美國,直至1946年1月28日才再次返回舊金山。
7月1日,作為比基尼島核子彈試驗的革艦,“獨立”號接受了爆炸試驗。但這艘老艦在試驗中並沒有沉沒,隨後又參加了7月25日在夸賈林環礁進行的另一次爆炸試驗。
1946年8月28日,“獨立”號航母退役,其高放射性的船體被運至珍珠港和舊金山進行進一步的試驗,1951年1月29日,航母最終在加利福尼亞海岸外的一次武器試驗中沉沒。
退役與榮譽
“獨立”號航母因在二戰中的表現而獲得了8枚戰星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