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洞察號火星車簡介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就宣布了下一個火星探測計畫,表示將於2016年發射另一個火星探測器“洞察”號,利用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和熱傳導等方法探測火星內部的地質結構。
科學家們指出,“洞察”號的探測工作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火星的內部構成。“洞察”號項目由位於加州帕薩迪納市的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負責,其設計基本沿用了曾於2008年成功登入火星的“鳳凰”號探測器的整體思路。
但在裝備方面,“洞察”號卻與“鳳凰”號大有不同,其上裝載的主要設備來自於法國和英國。“洞察”配備的地震設備能繪製出火星內部岩層的分界線,它還有助於弄清楚火星內核究竟是液體還是固體,以及進一步說明火星表面沒有像地球一樣被分割成不同板塊的原因。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設計示意圖。
“好奇號”登入火星兩周后,2012年8月20日,美國宇航局(NASA)宣布,將在2016年發射新火星探測器“洞察號”,預計耗資4.25億美元。
探測火星內部結構
與“好奇號”主要探測火星表面結構不同,“洞察號”將用於探索火星內部的地質結構。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是從三個方案中脫穎而出而被NASA選中的。相比“好奇號”25億美元的浩大投入,“洞察號”堪稱低投入小成本,整個項目僅耗資4.25億美元,但不包括利用火箭發射探測器的費用。其他兩個落敗的項目分別是土星衛星泰坦的探測器以及彗星跳躍者項目。
“洞察號”預計於2016年9月20日抵達火星。和此前登入火星的“勇氣號”以及“機遇號”漫步車不同,“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是一個固定式著陸器,大部分的科學任務是通過諸如鑽探實驗來完成,並僅限於著陸位置下方。
鑽入火星地下5米
“洞察號”的探頭將鑽入火星地下5米深處進行考察,測量溫度和重力波動等。NASA科學家們希望藉助“洞察號”弄清火星的核心究竟是由液體還是固體構成的。NASA科學部負責人約翰・格倫斯菲爾德說,“我們利用類似地震學之類的標準方法來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但是對於火星,我們卻沒有此類的知識。”
一旦“洞察號”探索成功,它將為地球傳回其在火星720天任務周期中所收集的29GB的數據。屆時,科學家們將可獲得火星構造和太陽系中其他岩石星球的研究數據。這些數據將幫助科學家們理解火星在億萬年間的變化。
今年初,曾有分析稱,NASA將會削減火星計畫預算。很多科學家們甚至擔心,萬一“好奇號”失敗,美國可能十年內都不會再發射火星探測器。不過“好奇號”成功為美國火星計畫帶來了光明的前景。(高美)
“洞察號”指數
發射日期:
2016年3月8日-27日
降落日期:
2016年9月20日
終點:火星赤道附近
目標:火星內部構造
探測時長:2年
項目費用:4.25億美元
■ 揭秘
攜帶多國高科技設備
位於加州帕薩迪納市的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負責“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項目。該實驗室表示,“洞察號”的設計很大程度上借鑑了2008年成功登入火星的“鳳凰號”探測器,不過雖然二者看起來非常相像,但是攜帶的設備卻非常不同。
“洞察號”攜帶的主要儀器有地震儀設備、地熱流值探測儀、火星自轉與內部結構實驗儀。這些儀器是國際合作的結晶,其中地震儀設備來自法國,將用以記錄火星內部的“脈動”;地熱流值探測儀來自德國,可以測量火星地下溫度以及跟蹤火星內部各種“反應”;而自轉與內部結構實驗儀則是由噴氣推進實驗室研製。
在火星上停留兩年
據“洞察號”首席科學家布魯斯・班納特介紹,“洞察號”的新型自轉與內部結構實驗儀可跟蹤火星上每周的變化,而此前火星漫步車“機遇號”上的設備在低溫下受到很大限制,“洞察號”還可以獲得火星上一整年的變化測量。噴氣推進實驗室還為“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配備了兩台相機以及檢測火星天氣變化的儀器。
2008年,“鳳凰號”探測器降落在火星北部高緯度寒冷地區,而“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會降落在溫度較高的火星赤道附近。在赤道附近降落有利收集到更多太陽光,可為探測器上的太陽能電池板提供充足電力。“洞察號”預計可在火星上停留兩個地球年,相當於火星上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