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上半期,美國人民開展了廣泛的反對奴隸制運動。30年代起,廢奴主義在美國廣為流行。廢奴主義者加里森和納普編輯出版《解放者》周刊,宣布“為我國的被奴役的人們的立即解放而鬥爭”。加里森創建了新英格蘭反對奴隸制協會,並領導成立了全國性廢奴主義組織——美國反對奴隸制協會。到40年代,廢奴團體已達2000個,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民眾運動。雖然反動勢力多方壓制和迫害,但廢奴主義者仍堅持開展多種活動。他們出版書籍、報刊並散發傳單,到各地宣傳演講,控訴奴隸主的罪行,揭露和抨擊奴隸制的罪惡。廢奴主義者還組織“地下鐵路”,通過隱蔽的方式,經由秘密的路線和食宿站,指引和協助大批黑人奴隸逃離南方。女奴出身的女英雄塔布曼冒著生命危險19次隻身潛回南方,協助數百名奴隸逃出南方,獲得自由。這種組織奴隸逃亡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奴隸制度的基礎。
19世紀40年代,一些廢奴主義者開始主張採取政治鬥爭。道格拉斯和塔潘兄弟等人組織成立了自由黨,推行廢奴主義。有人竭力主張開展武裝鬥爭,但加里森等人堅持只用道德說教的方式,反對組織廢奴政黨和武裝鬥爭。雖然在鬥爭手段上存在分歧,但整個廢奴運動仍在不同道路上取得進展。
1852年,斯托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出版,書中對黑人奴隸的悲慘生活作了動人的描述和揭露,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有力地推動了廢奴運動的發展。1859年,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率領21名白人和黑人起義,把廢奴運動推向高潮。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發表《解放黑奴宣言》,宣布黑人奴隸獲得自由,從而從根本上瓦解了南方叛亂各州的戰鬥力,扭轉了戰局。1865年1月,美國國會通過了《憲法第13條修正案》,規定奴隸制或強迫奴役制,不得在合眾國境內和管轄範圍記憶體在。1865年12月18日,《憲法第13條修正案》正式生效,從此,奴隸制在美國被廢除。
相關詞條
-
美國種植園奴隸制
美國種植園奴隸制 - 美國從殖民地時期到1863年解放奴隸為止,在南部地區使用奴隸勞動、種植一種或少數幾種供出口的農作物的大農業組織形式。
形成原因 發展歷程 制度性質 歷史影響 -
奴隸制
奴隸制,是指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奴隸一般來源於戰俘、被占領地區原住民、負債者和罪犯,近古和近代的奴隸多從非...
簡介 特點 產生原因 發展 弊端 -
美國[美利堅合眾國]
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美國”(United States),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
歷史沿革 自然環境 自然資源 行政區劃 國家象徵 -
奴隸制和跨大西洋販賣奴隸行為受害者國際日
2007年12月17日,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8年開始,將每年3月25日定為“緬懷奴隸制和跨大西洋販賣奴隸行為受害者國際日”,紀念廢除跨大西洋販賣奴隸二百周年。
簡介 背景資料 廢除過程 歷史遺產 重要意義 -
約翰·布朗[美國政治家]
1859年發生的約翰·布朗起義,是美國人民民眾試圖用武裝鬥爭消滅黑人奴隸制的一次英勇嘗試。約翰·布朗是這次起義領導人,故名。 1800年,布朗出生於康涅...
簡介 一生成就 後世影響 人物介紹 最後遺言 -
美國獨立宣言
《美國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為北美洲十三個英屬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顛王國獨立,並宣明此舉正當性之文...
歷史背景 宣言內容 重要人物 歷史影響 大眾文化 -
美國南美戰爭
在這種形勢下,北部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已不僅僅是奴隸制問題了,更重要的是南部分裂聯邦的現實威脅。 事實上,南部所標榜的州權已發生了質變,變成挑戰聯邦最高權威...
基本簡介 -
米國[日本對美國的稱謂]
美國,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一個由五十個州和一個聯邦直轄特區組成的憲政聯邦共和制國家。其東瀕大西洋,西臨太...
簡介 名稱 歷史 地理 法律與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