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2”飛彈
“陶2”飛彈長1177毫米,彈徑152毫米,彈重21.5公斤,射程65-3750米,破甲厚度1030毫米。“陶2A”配用雙級串聯戰鬥部,可以擊毀披掛反應裝甲的主戰坦克。
該彈是美國陸軍裝備使用的新型反坦克飛彈,其名稱“陶”為“導管發射、光學跟蹤、有線制導”(Tube-launched Optically-tracked Wire-guided ,TOW)的英文縮寫的音譯,擬取代106mm無后座力反坦克炮和SS.11第一代反坦克飛彈,供地面戰車和武裝直升機用來攻擊敵方坦克、裝甲車、地下工事等堅固目標。
生產
該彈由美國原休斯飛機公司、現休斯飛彈系統公司(Hughes Missile Systems)於1962年開始研究,1965年開始在地面戰車上試射,1966年10月在UH-1B直升機上首次試射,1968年12月開始投產,1970年車載基本型——BGM-71A開始進入美國陸軍地面部隊服役,1975年機載基本型BGM-71B裝備美國陸軍“眼鏡蛇”AH-1S武裝直升機,1962~1979年AGM-71A/B型的研製經費為1.878億美元,已交付近32萬枚,月產量2000~3000枚。
從1979年8月開始,在基本型基礎上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了由BGM-71A/B/C/D/E/F多種型號組成的完整的反坦克飛彈系列,其中改進型號BGM-71C/D/E/F的研製費247.0百萬美元,採購費2649.7百萬美元,總計2896.7百萬美元,製造樣彈68枚,批生產總數188459枚,月生產率3000枚,單價1.4萬美元。該彈1972年首次投入越南戰場使用,隨後由以色列和伊朗用於中東戰場,1991年美軍用於海灣戰爭。該系列飛彈除裝備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外,還向其他國家大量外銷出口。
參數
氣動布局
該系列飛彈採用正常式氣動外形布局,4片有3°後掠角的後斜切梢矩形穩定彈翼位於彈體中部,4片與彈翼成45°角的矩形控制舵面位於彈體尾部。彈翼和尾舵均為摺疊式,處於發射筒時,前者向後摺疊、後者向前摺疊;離開發射筒時,兩者分別向前、後展開。該發射筒帶有防護裝甲,既是飛彈發射器,又是飛彈貯存器,貯存期10年。彈體呈圓柱形,頭部呈半球形,彈體內部採用模組化艙段結構。各型號飛彈的氣動外形布局相同,通過更換不同艙段, 構成滿足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以及其他軍兵種需要的各種飛彈型號。
基本參數
基本型筒裝飛彈全長1.281m,最大外徑218mm,定心塊直徑152.7mm,筒裝飛彈全重24.5kg。飛彈本身在結構上,從前到後分為5個艙段:戰鬥部艙、電子設備艙、主發動機艙、中艙和尾艙,各艙段之間通過環形凹槽連線。除發動機殼體及氣瓶使用鋼材外,彈體大部分零部件採用鋁合金製成。
戰鬥部
基本型戰鬥部艙裝有空心裝藥聚能破甲戰鬥部和觸發引信。戰鬥部由風帽、內罩、主炸藥、傳爆藥、藥型罩及殼體組成。等壁厚的紫銅藥型罩經車加工製成,風帽和內罩採用旋壓成型。主炸藥為奧克托爾高能炸藥,重2.431kg,其成分為黑索金75.4%,梯恩梯24.6%,用真空振動精密鑄裝法裝入戰鬥部殼體,傳爆藥柱採用壓製成型。戰鬥部靜破甲能力為45號鋼靶板穿透厚度586mm,複合靶板穿透厚度505mm。觸發引信採用M114全保險電容式機電引信,包括由風帽和內罩構成的頭部觸發開關、雷管、起動電源、保險器,以及保險執行機構組成,起動電源為裝在電子艙內靠彈上蓄電池充電的電容器,引信解除保險距離為46~65m。改進型戰鬥部的頭部裝有長度不同的外伸式觸發探頭,以提供遠距引爆能力
電子設備艙
電子設備艙裝有一系列信號處理電子線路,用於對來自陀螺儀的飛彈姿態信號和來自機載/地面控制系統的導線指令信號進行比較,形成控制舵機工作的方波信號,傳給中艙舵機並控制4片尾舵運動,操縱飛彈產生俯仰、偏航和滾轉運動。
主發動機艙
主發動機艙內裝1台K41固體火箭發動機,用以使飛彈加速飛行。該發動機由燃燒室殼體、噴管座、噴管、主藥柱、點火管、擋藥板、密封圈、發火器、引燃藥盒、點火藥柱和藥繩組成。兩個噴口分別位於彈體中部兩側,單根主裝藥柱為平台型澆鑄雙基藥,最大推力352.16dN,工作時間為1.6s, 燃料重量2.58kg,點火管縱貫燃燒室中心,內裝發火器、引燃藥盒和纏有藥繩的點火藥柱,依次引燃主裝藥。發動機殼體均用高強度馬氏體時效鋼18Ni300和18Ni250,由熔模鑄造預製坯件經一次冷強力旋壓成型,機械強度高達σ6=239.5kg/mm2。
中艙
中艙裝有採用冷卻氮氣驅動的反作用式三自由度陀螺儀、採用脈衝調寬工作原理的冷卻氦氣驅動的舵機和作為彈上電源的3個蓄電池。該陀螺儀測量飛彈傾斜/偏航角誤差,並將其送往電子設備艙處理,轉換成彈體傾斜穩定/偏航阻尼指令信號,與來自機載/地面控制系統的導線指令信號進行比較,形成控制舵機工作的方波信號,傳給尾艙舵機並控制4片尾舵偏轉,操縱飛彈產生所需的俯仰、偏航和滾轉運動。滾轉角信號在飛彈整個飛行過程中始終提供給傾斜穩定系統,而偏航角誤差信號只持續0.76s,以減少初始擾動影響。舵機裝置系脈衝調寬工作原理的冷氣式舵機,由氣瓶(內裝氦氣)、開瓶器、減壓器、4個電磁閥和4個作動器組成,4個作動器通過拉桿、彈簧分別控制著4個控制舵面偏轉。彈上3個蓄電池為紅外光源,電子設備艙、引信解除保險、主發動機點火和開啟舵機氣瓶提供電源。
尾艙
尾艙內部中央裝有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在其四周分布有導線盒、紅外光源、冷氣瓶等。尾艙外部則是4片控制舵面。該發動機作為助推器用於飛彈發射,使飛彈獲得飛離發射筒的能量,其由燃燒室、噴管、藥柱和點火器組成,採用4根M7螺壓雙基管狀藥柱,最大推力3454.1dN,比沖220.1s,工作時間0.044s,燃料重量0.545kg。與主發動機殼體相同,亦採用18Ni300和18Ni250高強度馬氏體時效鋼製成,由熔模鑄造預製坯件經一次冷強力旋壓成型,機械強度高達σ?6=239.5kg/mm?2。向電子設備艙傳輸機載/地面控制指令信號的2根鍍銅鋼絲導線,分別纏繞在裝於尾艙的2個導線盒的線管上,其另一端則穿過彈體上的孔連到飛彈發射筒前端的切線器上,導線長度與其最大射程基本相同,當飛彈飛完全程後由該切線器將導線切斷。基本型飛彈的紅外光源為1個由振盪電路控制的氙燈,可發出1.35μm和0.94μm兩種波長的5kHz脈衝可見紅外光,分別供紅外測角儀的寬/窄視場探測器探測;改進型飛彈除氙燈外,還有1個硼/鈦化合物曳光管。
系列飛彈
該系列飛彈在性能水平上橫跨第二、三、四代產品,分為7個檔次:
第1擋BGM-71A/B,為基本型,稱之為“陶”(TOW),屬於第二代反坦克飛彈。
第2擋BGM-71C,為改進型,稱之為“陶改”(ITOW),亦有的稱之為“陶1”,屬於過渡性第二代半產品
第3擋BGM-71D,為新一代改進型,稱之為“陶”2(TOW 2),屬於第三代反坦克飛彈。
第4擋BGM-71E,為D的改進型,稱之為“陶”2A(TOW 2A),屬於第三代反坦克飛彈。
第5擋BGM-71F,稱之為“陶”2B(TOW 2B),屬於第三代先進反坦克飛彈。
第6擋為F的改進型,稱之為“陶再改”(FITOW),屬於第三代先進反坦克飛彈。
第7擋為新一代改進型,稱之為“先進重型飛彈系統”(Advanced Missile System-Heavy,AMS-H),屬於第四代反坦克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