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傳統體育

羌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羌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羌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羌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羌族概況

羌族主要分布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綿陽市的北川等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羌族人口為306072人。羌語分南北兩種方言,土語較多,有些相鄰村寨之間語言也難相通。羌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

羌族歷史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歷史非常悠久。羌族自稱“爾瑪”“爾麥”“日瑪”“日麥”等,意為本地人。“羌”原是古代漢人對居住在祖國西部遊牧民族的一個泛稱,部族眾多,名稱各異,不是單一民族。從秦漢以來,古代羌人就居住在今西北一帶。公元前2世紀時,漢朝在這裡設郡。之後,羌人不斷地大規模西遷或南遷,而進入中原的羌人多融於漢族。到了隋唐時代,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崛起,其實力不斷擴展到岷江上游一帶,原來居住在這裡的羌人,處於中原王朝和吐蕃控制的地區之間,其中一些羌人後來同化於藏族,另外一些羌人則同化於漢族。還有一小部分羌人,在唐蕃長期和戰不定的局勢下,得以單獨保存並發展下來,形成了今天的羌族。

明朝開始,在羌族地區全面推行土司制度。清初,對羌族地區加強了統治,但直到光緒年間,羌族地區的改土歸流才基本完成。

羌族傳統體育

羌族聚居地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這裡峰巒重疊,河川縱橫,林密水急,高山上白雪皚皚,河谷中花紅竹翠,景色旖旎。羌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和羌族的自然地理環境及人文地理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許多體育活動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澱得以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代表性的傳統體育項目有騎射、摔跤、推桿、扭棍子、鞦韆、蛾捉(抱蛋)、跳盔甲和薩朗(圓圈舞)等,許多體育活動形式體現了羌族重文尚武及誠摯豪爽的古風 。

代表性體育項目

摔 跤

摔跤,是羌族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主要在羌族青少年中間流行。

羌族摔跤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雙方相互交叉抱抓對方腰帶,較量時不能用腳踢和腳絆,以連續三次將對方摔倒為勝;另一種為“抱花肩”式摔,即雙方互相抱住肩膀,以用腳將對方絆倒者為勝。

推 桿

推桿,是羌族特有的一項傳統活動,主要流行在四川阿壩羌族民間,是羌族各種節日以及喜慶日子裡進行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

在羌族民間,關於推桿活動的來源,還有著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羌人南移至岷江上游,同當地的“戈基人”進行了一場決定生存的戰爭。羌人在非常危急的時刻,挑選一批精壯的戰士,組成長矛軍,在天神幾波爾勒的幫助下打敗了戈基人。但慶功會上推選英雄時,誰也不願說出自己的功勞。於是戰士們將取下尖的長矛來做推力較量,勝者敬酒一碗,勝三次敬五碗。輪番比賽的結果,選出了力氣最大的勇士為英雄。後來,這一形式就作為一種推桿活動在羌寨流傳下來。

現在流行在羌族民間的推桿,已經成為一項有規則的體育競技活動。推桿選用一根長3~4米,粗約20厘米的普通木桿。兩人相對,防守方半蹲在地上,緊握一端,將木桿夾於兩腿間,進攻方握著另一端用力前推。攻守雙方面面相向,木桿保持水平線,不能上下擺動或突然猛推。裁判下令,進攻方開始前推,時間以拍5下巴掌(約5秒鐘)為限,進攻方將防守方推出50厘米開外的界限為勝一局,否則為負。進攻一方可增至2至3人,時間距離相應增加。二人進攻,則拍10次手掌,推出100厘米距離為勝。三人進攻的時間則相應增加,比賽多用三局兩勝決定勝負。

扭棍子

扭棍子,是一項較力型競技活動,多流行在羌族民間的青少年中。

羌族的扭棍子為兩人對陣。比賽前,先選取一根約1米長的木棍,兩人各握一端。比賽一開始,兩人則各自朝相反的方向扭動,以能將木棍扭轉一周者為勝。比賽過程中,木棍不得接觸身體,否則算犯規。

蛾捉(抱蛋)

蛾捉,為羌族語,意即抱蛋,是羌族民間傳統體育遊戲,多在羌族青少年之間開展。

蛾捉活動,著重鍛鍊人的眼力和腿力,培養靈活性和反應能力,是一項娛樂性很強的競技項目。

蛾捉比賽的場地不限,平壩場院即可。比賽之前,先在場中畫一個圓圈,直徑約l.5米左右,內放3~5塊大小相當的石塊或沙包作“蛋”。比賽分兩方,一方有一人(自告奮勇或指定)充當“保蛋人”,其職能是雙手著地,呈半俯臥狀,以胸腹護“蛋”;而另一方由一些少年或成年人組成“抱蛋人”。比賽開始後,抱蛋人就要尋找時機,巧設騙局,出其不意地襲擊“保蛋人”。而保蛋人則以旋轉形式(雙手著地),用一隻腳蹬、掃抱蛋人,抱蛋人不能進圈抱蛋。保蛋人不能用手拉人,只要保蛋人的腿部與抱蛋人相接觸,抱蛋人即輸,並被懲罰為保蛋人。若保蛋人的蛋全被搶走,則保蛋人輸,必會受到“篩糠”等一些有趣的處罰。

跳盔甲

“跳盔甲”,又名鎧甲舞,是流行在羌族民間的一項古老的傳統祭祀風俗舞。

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當節日或婚喪時,常常以歌舞相和,增加氣氛。而舞蹈則多以腳部動作為主。跳盔甲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祭祀風俗舞,跳盔甲多在葬禮時舉行,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跳盔甲”參加者人數不定,舞者身穿生牛皮製作的鎧甲,頭戴野雞翎和麥桿的頭盔,手執兵器。舞蹈時先跳圈,然後兩排對陣。屆時,長弩飛舞,肩上銅鈴叮噹作響,吼聲震天,具有強烈的戰鬥氣氛。這一舞蹈表現了古代羌族人民勇猛戰鬥,不畏強敵的威武氣概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