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駝學

《羊駝學》是由作者董常生等著,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系統介紹了羊駝的起源、進化、分類、行為、解剖結構與生理生化特徵、飼養管理、繁育、毛色形成機制、產品開發利用和疾病防治等。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羊駝學》一書是由國家級教學名師——山西農業大學董常生教授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48”計畫及10餘項省部級項目資助下,帶領他的科研團隊,經多年辛勤研究後所得成果的全面總結。全書共八章,系統介紹了羊駝的起源、進化、分類、行為、解剖結構與生理生化特徵、飼養管理、繁育、毛色形成機制、產品開發利用和疾病防治等。《羊駝學》的主要讀者對象為國內外從事動物生物學相關研究的教學科研人員及研究生,也可供有志於發展羊駝事業的業界朋友研讀參考。

作者簡介

董常生,男,漢族,山西介休人,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博士生導師,山西農業大學校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領銜主講國家精品課程《動物解剖學、組織學及胚胎學》。董常生教授為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山西省人大代表,國家級教學團隊帶頭人,國家級教學實驗示範中心主任,農業部轉基因生物產品成分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太原)主任;兼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解剖學、組織學及胚胎學分會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獸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動物醫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董常生教授先後主持國家“863”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948”計畫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6項,累計科研經費千萬餘元。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150餘篇,主編教材4部,參編1部;獲省(部)級科研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董常生教授被譽為“中華羊駝第一人”,他首次將南美羊駝引入我國,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豐富了我國動物物種資源庫,開創了我國規模養殖羊駝的先河。他在國際上建立了第一個羊駝皮膚CDNA文庫,並向美國NCBI的GenBanki整交CDNAESTJ芋列7286條。“羊駝生物工程”系列研究課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央電視台多次到羊駝養殖基地錄製科教片,將羊駝養殖的專題製成光碟,行銷全國,科研成果轉化推廣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董常生教授於2006年被中國畜牧獸醫學會評為“感動中國畜牧獸醫科技創新領軍人物”,被《山西日報》評為“2006年度山西省十大新聞人物”,2007年被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山西省十佳中青年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並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2009年榮獲中國畜牧獸醫學會“新中國60年畜牧獸醫科技貢獻獎(傑出人物)”。

編輯推薦

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現代農業科技專著大系。

精彩書摘

物種即種(Species)的定義,不同學科存在不同的理解,動物分類學上是依據表型特徵識別和區分生物物種的;現代遺傳學則把物種定義為一個具有共同基因庫、與其他類群有生殖隔離的群體;生態學上則認為,物種是生態系統中的功能單位,不同物種占有不同的生態位。根據競爭排斥原理,如果兩個物種以相似的方式利用同一有限的資源,它們必定會發生競爭和相互排斥,其中必定有一物種獲得相對的優勢;如果一個物種的種內發生變異,占據了多個生態位,那么從生態學的角度看,就意味著新種的形成。這幾種對種的界定,對於南美洲的這4個小型駱駝科動物似乎都不太適用。如Wheeler等的研究結果發現,這4個類群的動物相互之間在進化史上存在大量的雜交現象,在南美洲的部分農場的育種過程中,還經常有意組織美洲駝和羊駝之間雜交,旨在繁殖具有生育能力的後代,以增大雜交後代的個體,獲得更多的肉食供應。在Wheeler等研究的2000頭南美洲駝中,40%的美洲駝在其基因中存在與羊駝或駱馬雜交的痕跡,80%的羊駝存在與美洲駝和原駝雜交的基因特徵。上述研究結果說明,南美洲小型駱駝科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就沒有形成生殖隔離,從現代遺傳學角度分析,它們不應成為獨立的4個種。此外,在一些學術期刊上發表的關於羊駝的學術論文中還是經常採用Lamapacos這個拉丁學名,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南美洲小型駱駝科動物種屬界定爭議還沒有真正得到結論。

圖書目錄

序一序二序三前言第一章羊駝的起源、進化與馴養第一節羊駝的起源與進化一、駱駝科動物的起源二、駱駝科動物的進化三、駱駝科動物的分類地位第二節駱駝科動物一般生物學特性一、駱駝屬動物二、美洲駝屬動物第三節羊駝的馴化、養殖歷史與現狀一、羊駝的馴化二、南美洲駝之間的馴化關係三、羊駝養殖歷史與現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