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導師。男,1921年10月出生。1947年7月廈門大學經濟系畢業。1947年10月任福建省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三年,1950年6月回母校任教,迄今執教已57年。現任社會兼職:全國綜合性大學《資本論》研究會顧問,福建省《資本論》研究會和經濟學會顧問,中國恩格斯研究會(2003年改為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顧問。曾任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理事(1978—2000年),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1981年—1985年,參加創建工作),台灣研究所副所長(1980年—1985年,參加創建工作),《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1985年—1993年)。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1993年獲得廈門大學“南強獎”學術專著類一等獎。2001年獲得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研究與教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同年獲得福建省高等教育成果“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研究與教學”二等獎(羅教授領頭)。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羅郁聰教授的學術研究方向
全國解放前,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王亞南、郭大力等教授於1944年先後相繼來廈門大學經濟系任教,羅教授(當時為經濟學系二年級學生)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隨後在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工作中,進一步加強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基礎。在王亞南教授任廈門大學校長期間(1950年—1969年),羅教授經過十年的教學實踐之後,1961年被指定在經濟學系擔任開設按全國統一規定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經典著作選讀”課程。當時主要是選讀恩格斯和列寧的經濟學經典著作。從此增多了列寧主義的教育,得到了列寧的啟示:“要了解恩格斯對無產階級有什麼貢獻,就要清楚地認識馬克思的學說和活動對於現代工人運動發展的意義。”同時,“要正確評價馬克思的觀點,無疑須要熟悉他最親密的同志和朋友恩格斯的著作。不了解恩格斯全部著作,就不能了解馬克思主義,就不能全面地闡述馬克思主義。”70年代和80年代參加招收《資本論》碩士研究生,原本科“經典著作選讀”課程以《反杜林論》為重點。
1990年10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批准,羅郁聰教授獲得第4批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博士生導師資格,此時已是69歲高齡。1991年開始招生(學位課程專門講授經濟學經典著作,以《資本論》、《反杜林論》為主)。1993年2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12次會議批准為第5批新增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博士學位授權點,是當時全國第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為研究方向的博士點。之後,在理論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接受研究人員。由此可見,羅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是在幾十年教學和科研實踐中形成的。概括地說,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經濟學經典著作研究。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引導下,羅教授一方面回顧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經歷的過程,同時跟蹤考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每一個重大政策措施,不斷進行探索,思考成熟一個專題,寫一篇論文,緊緊圍繞著開發中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發展階段問題,進行長期深入的研究。這項研究工作從1978年開始,一直進行到1998年,集中20多年來發表的論文,以專著形式編輯文集,由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書名為:《現代社會主義論——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之中國特色》。全書顯示出一條紅線——羅教授緊密聯繫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論體系,以及列寧、毛澤東的探索實踐,把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闢表述為:“始於馬恩,繼於列毛,成於鄧江”,這在學術理論界可以說是首創的理論觀點,對推動人們從更廣闊、更深層的理論背景上,理解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的繼承發展關係,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另一方面,羅教授把長期教學、科研中積累的存疑理論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加以清理,特別是把對恩格斯論著學習的心得和體會,分類寫成三本專著:一是《恩格斯經濟思想研究》(關於廣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框架的構想),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獲得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79年—1987年)專著類一等獎。二是《恩格斯與〈資本論〉》(關於恩格斯在創作、捍衛和闡揚《資本論》主要理論觀點方面的偉大貢獻),1987年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三是《〈反杜林論〉研究》(關於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內在聯繫及其各自地位和作用的研究),與蘇振富教授合寫,1990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獲得華東地區政治理論類優秀圖書一等獎,1994年獲得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專著類二等獎。
此外,羅教授參加《王亞南文集》(五卷本)編委會,與蔣紹進教授合作擔任第二卷——《<資本論>研究》的編輯工作,1987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羅教授還參加“廈門大學新世紀教材大系”中《<資本論>選讀講座》的編寫工作(與蔣紹進教授共同擔任主編),2001年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