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位於鳳凰街定慧寺巷22-1號,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
唐鹹通二年(861)盛楚創建佛寺於此,初名般若院,五代吳越錢氏改為羅漢院。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至雍熙中,王文罕兄弟捐資重修殿宇,並增建磚塔兩座。至道二年(996),更名壽寧萬歲禪院,又稱雙塔寺。塔曾於南宋紹興五年(1135)、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崇禎九年(1636)、清康熙年間、乾隆二十六年(1761)、道光二年(1822)幾度維修,其中以重修塔頂相輪居多。寺院殿宇更是幾經興衰。鹹豐十年(1860)至同治二年(1863),寺院毀於戰火,僅存雙塔及正殿遺蹟。寺僧稍事修葺,未復舊觀。後又日見殘破。1954年秋,因東塔頂剎傾斜,葫蘆跌落,相輪搖搖欲墜,遂先行搶修,並清理正殿遺蹟。1957年繼續整修西塔。自1980年起,再次維修塔體,恢復正殿台基,並移建廳堂門樓,構築碑廊院牆。於1983年9月竣工,10月1日起開放,供人參觀遊覽。1988年至1990年又拓建西部塔院。1990年夏,東塔剎輪被颱風吹偏,1991年修復。2006年對西塔進行搶險加固修繕,更換西塔塔心木、進行防腐加固處理,更換塔剎構件,維修西塔屋面,對東塔進行全面保養維修,同時兩塔均進行油漆保養。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
雙塔是東西比肩而立的兩座七層八角樓閣式磚塔,形式、結構、體量相同,底層牆表相距僅15米,高約33.3米,底層對邊5.5米。雙塔形制模仿木塔,二層以上施平座、腰檐,腰檐微翹,翼角輕舉,逐層收縮,頂端錐形剎輪高8.7米,約占塔高1/4,整體造型玲瓏秀麗,舊時喻之為兩支筆。腰檐以疊澀式板檐磚和菱角牙子各三層相間挑出,上施瓦壟垂脊。各層外壁表面隱出轉角倚柱、槏柱、地栿、闌額、斗拱,均仿木結構式樣。平座亦以疊澀磚及磚砌櫨斗、替木構成。座上原有欄檻,今已無存。底層原有副階周匝,早已傾圮,僅存角梁榫眼和磚石台基。塔壁每層四面辟壼門,另四面隱出直欞窗。進壼門經過道導入方形塔室(僅第五層為八角形),內無塔心柱。方室逐層錯閃45度,各層門窗方位也隨之上下相閃,不但外觀參差錯落,富於變化,且使塔壁重量分布較為均衡,避免導致縱向開裂。塔室內敷設木樓板,上墁地磚,並有木梯可登塔。樓板以木製斗拱及棱木承托。內壁施磚砌角柱、額枋等。第六、七兩層萬室中央立支持剎輪的剎桿,下端以大柁承托。
正殿故基在雙塔之北,距離塔心21米,南向。其中軸線較雙塔中軸線偏西3.5米。根據柱礎排列位置可知,正殿面闊與進深皆為三間,東、西、北三面繞匝副階,總面闊18.4米,總進深18.2米,屬正方形平面,明間有露台向南伸展。若根據宋《營造法式》復原,此殿應為單檐歇山式。現存四周石制檐柱16根,大多完好,高約4米,上端有安木枋榫頭的卯槽。造型有雕花圓柱、瓜稜柱、八角柱三種。石柱礎30個皆為覆盆式,檐柱礎的木質(盆唇)形均與柱形相配。前檐六柱位及礎為圓形,通體浮雕牡丹、夏蓮、秋葵等纏枝花卉嬰戲紋飾,構圖典雅,線條流麗,堪稱宋代建築石雕藝術精品。此外,尚有石門檻、石羅漢、石須彌座、石獅等遺物,惜殘損者居多。
集中在新建碑廊中的碑刻有10多方,重要的有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吳郡壽寧萬歲禪院之記》、紹定二年(1229年)《平江府雙塔壽寧萬歲禪院歸田之記》、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重修雙塔記》和《重修雙塔寺殿記》、隆慶五年(1571年)《重修雙塔禪寺殿記》,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重修雙塔寺大雄殿記》、崇禎九年(1636年)《壽寧寺修雙塔碑記》等,記錄了寺院、寶塔、殿閣的興衰沿革,是珍貴的歷史文獻。

特點

羅漢院雙塔建於北宋初期,千餘年來僅多次修理塔剎相輪,結構式樣保持不變。塔的外壁雖為八角形,但內部方室仍沿襲北魏以來舊制,實為唐宋之間磚塔平面演變的實物例證。其方室和外壁壼門位置採用“錯角結構”,結構合理,外觀富於變化,在磚塔模仿木塔式樣的過程中也不失為重要證物。
正殿遺蹟經清理復位,為蘇州目前唯一作為文物保護的宋代建築遺址,所存宋代石雕柱、礎之精美亦屬罕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