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溥鍒

羅溥鍒

羅溥鍒,茶學教育和茶樹栽培專家。長期從事茶學教育和生產技術指導工作。最早引進印度阿薩姆種,推廣雲南大葉種,首先發現樂昌白毛茶;研究出幼年茶樹分段修剪等一整套大葉種茶樹栽培技術,為華南地區發展紅碎茶和推廣良種奠定基礎,對廣東茶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羅溥鍒,1910年7月生於廣東南海市。1928年7月,廣州師範學校(今華南師範大學)畢業後任中學教員,1930年,受聘日本國神戶華僑中學國文教員。1932年,毅然回國考入中山大學農學院農學系,之後,為振興華茶攻讀農藝系茶作課程。1936年7月,本科畢業,留校任助教,併兼任鶴山縣茶葉改良場場長。

1937~1938年期間,羅溥鍒既擔負教學任務,又主持科學研究工作。他親自到鶴山組織茶樹品種改良、舊茶園改造和機器加工紅茶的研究與示範,同時在中山大學農學院石牌第二教學農場闢建示範茶園和品種園,主持茶樹種植技術、品種選育、機器制茶工藝研究。石牌第二教學農場,茶園面積近18公頃,其中有品種園0.3公頃,收集和選育茶樹良種120多個,並建成小型機械化茶廠一座,生產各種茶類,其中紅茶(工夫紅茶)品質優良,名聞海內外。1938年10月日軍進犯,廣州淪陷,羅溥鍒隨中山大學農學院遷雲南澂江縣。1939年,他晉升為中山大學農學院講師,併兼雲南省茶葉改良所所長、雲南省農林廳副技正、茶葉課主任,配合馮紹裘、范和釣技師等研製雲南工夫紅茶(1939年以前雲南不生產紅茶)。他帶領學生到順寧、佛海、宜良等茶區進行社會調查和紅茶加工試驗,撰寫了《宜良茶葉調查報告》。1938年,林家齊副教授遇害身亡,羅溥鍒代中山大學農學院茶蔗部主任工作。1940 年,學校正式任命羅溥鍒為茶蔗部主任和茶學教授。當年秋天,中山大學遷回粵北樂昌縣坪石,中山大學農學院遷至湖南宜章縣栗源堡。在抗日救亡精神鼓舞下,羅溥鍒不怕艱難險阻,堅持教學和科學研究,併兼任廣東省農業局技正和廣東省茶葉分公司技師,參與全省茶葉生產、貿易發展方略的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羅溥鍒到南方大學短暫集訓學習,調任廣東農業廳副總農技師,但在1950~1954年仍兼任中山大學農學院(1952年分設,稱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茶學教授和研究院教授。1958年,他集中精力專事廣東全省境內茶葉和菸草的生產技術行政管理工作。1959年,羅溥鍒下放英德茶葉試驗站勞動,雖處逆境中,但愛茶敬業精神不減當年。他邊勞動,邊調查研究,探索茶葉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和紅碎茶加工工藝。他和英德茶廠及茶葉試驗站的技術人員共同在培育英德茶場的走馬坪和黃朝山共建了0.3公頃的高產示範茶園和美村近10公頃的高產優質示範片,並1963年首創公頃產乾茶7500千克高產園和公頃產3750千克豐產片的記錄。1962年底,他調回省農業廳,重新專事茶、煙生產技術推廣和行政管理工作,堅定不移地繼續推廣雲南大葉種和其他茶樹良種,積極改良茶樹種植技術和加工工藝,對提高廣東全省茶葉產量和茶葉品質起著重要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羅溥鍒受到衝擊,於1968年底下放“五七”幹校勞動。他經受了無端的批判和折磨,但仍不屈不撓地為發展廣東茶葉盡力,指導“五七”幹校所在地消雪嶺農場建起70公頃的新式茶園和一座機械化茶廠。1973年4月,羅溥鍒在“五七”幹校辦了退休手續返回廣州。退休後,他仍常到省農業廳、省茶葉公司走訪,關心茶葉生產、貿易、科研工作。1973年底,他應廣東省農業廳領導邀請,繼續為茶葉事業工作,但他不接受返聘,而願意不計報酬為建設現代化茶場工作。1974年,他一大半時間在河源縣高埔崗農場和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日以繼夜,設計建成自動噴灌大棚式標準苗圃7公頃,採用園林化、標準化、水利化、機械化墾植現代化茶園70公頃,並自行設計,用簡易機修工具,鑄造了廣東省第一台茶園開溝犁(深寬各50厘米)和寬幅噴霧、撒肥機(用拖拉機牽引),為廣東茶園開墾、管理機械化開闢了道路。

羅溥鍒知識廣博,思維敏捷,重理論重實踐,以及不辭勞苦的敬業精神為廣東茶人所敬佩。1974年底,他因積勞成疾,一病不起,久治不愈,於1975年5月逝世。

技術成就

1936年7月,羅溥鍒從中山大學農學系茶學專業本科畢業。由於羅在學生時,學習勤奮,基礎紮實,成績優良,得到院長鄧植儀教授、水稻專家丁穎教授、茶蔗部主任林家齊副教授等的賞識,留校任助教。從此時起到1950年調入廣東農業廳,羅溥鍒在中山大學前後任教達15年。

起初,羅溥鍒勤於社會調查,了解生產技術現狀及存在問題,並利用擴建石牌第二農場教學茶園、茶廠的機遇,腳踏實地開展了茶葉種植加工技術研究與示範。他經常到茶區指導科學種茶、制茶。他善於理論聯繫實際,具有科學技術超前意識,使茶葉生產貿易迅速恢復發展,茶農受益匪淺而贏得茶人好評。1940年,羅溥鍒接任先師林家齊副教授的茶蔗部主任一職後,擁護先師關於培養知識廣博的茶學專門人才的思想,提出攻讀茶作的學生,要全面掌握種植、加工、化學、機械以及植檢、貿易等多方面知識,同時學習園藝課程,以吸納其他作物之經驗套用於茶葉種植。另一方面,他提出攻讀農作、園藝、蠶桑專業學生,要必修蔗作改良、茶作改良課程,使他們既精通本專業業務,又掌握蔗茶知識,成為一專多能的專門人才。

羅溥鍒講學像個先生,課後則與學生一塊搞實驗,下茶廠上茶山勞動,進行社會調查與輔導座談。他勸學生的口頭禪是多讀書,勤實踐。建國前農學系學生很少,攻讀茶學的更少,每屆2~5個不等。羅溥鍒的學生莫強教授生前十分敬重他,讚譽說:“羅老師治學嚴謹,冷靜客觀實在,生活儉樸而又舉止莊重。以培養獨立思考工作能力的茶學人才為己任,教導學生勤奮讀書,注重社會調查,要拓寬知識廣度和深度,利它山之石改革發展茶藝”。這些話至今對後人很有啟迪。

早在1937年,羅溥鍒就提出廣東茶樹品種混雜欠良,必須選育和引進新種,實行無性繁殖的見解。1938年,他在石牌第二農場建立0.3公頃品種資源圃,收集和選育茶樹品種122個。1943 年8月,他帶領中山大學教職員工和學生,跋山涉水,深入廣東省樂昌縣九峰一帶深山密林調查茶樹品種資源,在樂昌九峰發現大片野生茶樹,經鑑定命名“樂昌白毛茶”。該品種後經繁育,擴大種植,於1984年被認定為國家級茶樹優良品種,是廣東主要栽培品種之一。

1955年,羅溥鍒根據廣東茶葉生產實際,提議引進雲南大葉種和福建無性系良種,以改良廣東茶園品種和茶類結構。這一提議深得同行認同,並獲省政府資助。1956~1957年他先後隨中國農業代表團赴印度考察和交流,帶回印度阿薩姆茶樹原種種子數十粒,為後來20世紀70年代培育出英紅1號茶樹新品種創造了條件。1957~1959年,他又先後到饒平、潮安、連南、海南等十多個山區縣,調查分析鑑定,從眾多農家品種中分離選擇優良者加以提純和推廣,並命名為“饒平水仙”(現鳳凰水仙)、“連南大葉”、“海南大葉”等,成為當地茶農喜愛的茶樹良種。至1975年,廣東全省茶樹品種基本實現優良化,其中雲南大葉種茶園面積達1.3萬公頃,占全省茶園面積的26%,福建水仙、梅占、奇蘭、黃旦等十多個無性系良種茶園近2700公頃,占烏龍茶區茶園近半。羅溥鍒引進和培育的新品種為建設紅碎茶、烏龍茶出口生產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礎。

1956年引種雲南大葉種成功後,羅溥鍒根據大葉喬木型茶樹生長發育理論,結合廣東地形地貌和氣候特點,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和試驗,創造性地提出系列種植技術。其後,證明是行之有效、顯著增產提質的種植技術。其要點是:墾植前種植綠肥、開墾撩壕熟化土壤、培育壯苗單株條植、茶園封行前深耕改土及行間種植綠肥,茶園四周種防風林、茶園中間種遮蔭樹,幼齡茶樹分段修剪培養低蓬寬幅樹型,成齡茶園重施基肥勤施追肥等等。為發揮雲南大葉種優質高產的優勢,羅溥鍒於1963年首先在廣東省小面積創造公頃產乾茶7500千克的高產紀錄。到1975年,公頃產乾茶7500千克以上的達3公頃以上,公頃產3000千克以上大面積豐產片在全省各地到處可見。雲南省的茶人來粵參觀,認為羅溥鍒的大葉種系列栽培技術是個創造,在大葉種栽培地區都有參考價值,也值得雲南借鑑。

1959年,羅溥鍒下放英德茶葉試驗站期間,與省茶葉公司及當地工作人員,先行研製了3CK9-90型揉捻機、CRD-70型揉切機,以及6CH-120型烘乾機。在此基礎上,套用這些機具和大葉種鮮葉直接加工紅碎茶獲得了成功,這是廣東首批創製的紅碎茶(當時僅生產扎制分級紅茶)。羅溥鍒的這套加工技術是根據紅碎茶要求滋味濃、強、鮮的品質特點,並參照印度制茶技術要求,結合廣東實際而提出的。其要點是:採摘大葉種一芽2~3葉和同等嫩度對夾葉為茶青原料,套用偏輕萎凋、重揉快切,適度發酵和快速烘乾。羅溥鍒的工作,為廣東省發展優質紅碎茶奠定了基礎。1964年,羅溥鍒指導生產的英德紅碎茶出口英國倫敦市場,由於品質超眾,盛譽空前,獲得英女皇高度讚賞。英德紅碎茶從此暢銷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羅溥鍒一生以茶為業。他是做學問的人,有學者風度,但不高傲,更不孤僻;工作踏實,事事親力親為,時時想著茶農。他嚴謹治學,銳意改革敬業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

簡歷

1910年7月 生於廣東省南海縣

1926-1928年 廣州高等師範學校讀書

1928-1929年 廣州市執信中學教師

1930-1932年 日本國神戶華僑中學任國文教員

1932-1936年 中山大學農學院讀書,並在農學系畢業

1936-1938年 中山大學農學院任助教兼鶴山縣茶葉改良場場長

1939-1940年 中山大學農學院任講師兼任雲南省農林局茶葉課主任

1940-1950年 中山大學農學院任茶蔗研究部主任、教授、廣東省農林局

技正,省茶葉公司技師

1950-1958年 廣東省農業廳任副總農技師,兼華南農學院教授

1959-1961年 下放到英德茶葉試驗站勞動

1962-1968年 廣東省農業廳任技師

1969-1973年 廣東省農林水“五七”幹校勞動

1973年 退休

1975年5月 病逝

主要論著

1 羅溥鍒.茶樹種子播種時期萌芽規律的研究.國際貿易導報,137(8)5

2 羅溥鍒.雲南宜良茶業調查報告.雲南省農林廳,1939

3 羅溥鍒等.廣東從化野生茶樹資源的調查研究.茶葉科學,1965(4):21~2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